广东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的初步成效

       
    

广东省现有事业单位5.9万余家,事业编制总数171万余名,实有161万余人。近年来,广东省先后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推进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2006年,又选择了佛山市、交通、环保系统以及省直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作为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进了事业单位改革。目前,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做法是:

关注民生,找准事业单位改革的突破点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近年来,一直把实施民心工程作为工作重心,并以此为突破点,从四个方面入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是从解决一些地区“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入手,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在试点指导意见中明确构筑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并把义务教育作为基本的公益服务,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通过优化调整中小学布局,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6年,率先在全国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与此同时,研究修订高等学校、职业技术院校和中小学校教职工定编标准,理顺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根据发展需要实行动态管理,较好地保障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是从解决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入手,推进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构筑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医疗合作保障制度。实施“每村一个工作站、一名医生”建设计划,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每个行政村卫生站每年1万元;整合乡镇卫生院,每个中心镇设1所卫生院,定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稳步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按实际需要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明确为公益性质;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县级统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覆盖率和保障水平。

三是从解决“就业难”问题入手,推进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改革,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体系。在全省城市街道和乡镇建立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立以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抓好智力扶贫工程和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四是从解决群众生活安全问题入手,推进民生安全监测机构改革,构建预警防治体系。将食品安全各个环节的监测机构定为公益类事业单位,纳入食品安全预警和防治体系;推进动物防疫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动物防疫体系,有效地防治了高致病禽流感。

统筹推进,把握事业单位改革的结合点  

事业单位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改革容易引起震动,广东省坚持把事业单位改革与实施公务员法、综合行政执法试点等5项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联动推进,做到稳妥有序。

一是与实施公务员法相结合。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将省直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纳入事业单位改革试点,重新进行分类定位,转变职能,并把具有法律法规授权、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单位归位到行政序列。

二是与综合行政执法试点相结合。紧紧抓住综合行政执法试点的契机,重点在交通、环境保护等领域将技术检测、检验任务分离出来,合并相同或相近的检测、检验事业单位,并与政府部门脱钩。如在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分离整合珠江三角洲技术检测、检验机构,树立广东品牌优势,应对国际市场竞争。

三是与文化体制改革相结合。2004年,对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推进有条件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按集约化方式和资产运营模式,组建了广东南方影视传媒集团、广东星海演艺集团、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等,重组了省出版集团,对珠江电影制片公司进行改制,促进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迈出了广东“文化大省”建设的关键一步。

四是与乡镇综合改革相结合。2006年,配合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选择增城等6个县(市)的乡镇进行改革试点,将事业站所的行政管理职能与经营性服务职能分离,整合设置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结合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欠发达乡镇改变事业站所管理体制,作为县级派出机构,实行区域性管理。

五是与电子政务建设相结合。逐步整合业务信息资源和信息机构,推进地级以上市和县(市、区)政府行政服务、行政效能投诉机构的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如江门市整合政府部门多个投诉中心,省地税局整合分散在相关处室的服务职能,设立了纳税人服务中心。

创新机制,抓住事业单位改革的着力点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的着力点。广东省在推进改革试点中,遵循事业单位内在发展规律,积极探索现代事业组织运行机制。

一是探索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自2002年实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打破地区间、行业间的封锁和垄断,推动城市公用事业多元化、市场化运作,推进公用事业单位转制改企,推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在供给与生产可以分离的领域积极推行公开招标、委托运营和政府采购等公共服务供给形式,让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加入到提供公共服务的行列,实现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政府从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生产者”转为“合作者”和“发包人”。

二是探索建立事业单位网上监管体系。在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建立网上监督系统,创新机构编制监管机制,拓展监管途径。该系统以省质监局、社保局等15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联检部门为联合监督数据交换部门,把监管的着眼点从年检与事后惩戒转变为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督,对涉及事业单位的有关审批流程合理重组,实现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

三是探索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和绩效评估制度。广东省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在有条件的领域探索建立理事会,作为事业单位的决策机构,决定本单位业务发展规划、财务预算方案等重大事项;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服务质量、社会效益、岗位设置、人员结构和资金使用等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相应调整财政支持力度和机构编制。

(作者单位: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