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实践 服务政府 充分发挥学会决策咨询参谋作用

       
    

——上海市行政管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摘要 

竺乾威 

一、十年来工作的简要回顾

市行政管理学会成立于1986年6月,1998年5月28日召开第四次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由于市、区县、乡镇机构改革以及人员变动频繁等原因,第五次会员大会延期至今天召开。从第四次会员大会召开至今,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全体理事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学会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紧紧围绕本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各级政府机构改革,开展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发挥了积极的咨询参谋服务作用。

(一)参与调研工作,为本市政府机构改革服务。

为政府机构改革服务是学会的重要任务。第四届理事会工作的十年,也是本市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完善政府架构和管理体制的十年,先后经历了本市2000年、2003年两轮政府机构改革,目前正在参与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

一是以调研“如何转变政府管理经济方式”为重点,参与2000年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本市2000年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本市率先进行了探索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之初,学会组织力量着重研究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减少工业经济专业管理部门,建立不再直接管理企业的二级部门,把综合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等改革建议,并在最终的改革方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是以调研“政府管理如何适应入世要求”为重点,参与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本市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是在面临加入WTO后所带来新的考验之下进行的,是一次转型中的改革。学会立足于这一时代背景,组织力量重点调研入世后政府职能如何转变,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功能结构,突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匹配的政府职能体系”的改革思路,为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采用。

三是以调研“如何推进大部门管理体制”为重点,参与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以大部门制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方向后,学会立即组织调研,重点总结浦东新区探索“小政府”管理实践,结合特大型城市政府管理特点,参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调研本市政府机构改革如何体现大部门制改革的要求,初步提出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建设交通等领域进行大部门制改革的设想,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开展课题研究,推动本市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搞好学术研究是学会的生命线。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学会和行政法学、教学研究、领导科学、乡镇行政管理4个专业委员会着眼于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立足于特大型城市政府功能特点,以“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目标,组织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为创新本市行政管理体制提供理论支撑。

一是开展前瞻性研究,把握改革发展新趋向。学会充分发挥学员中既有理论家也有实践者的复合优势,站在本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一线,敏锐把握新形势下改革发展的方向,开展前瞻性的研究。2001年,学会针对当时入世对我国行政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确立了《上海行政改革和体制创新研究》课题,并列入当年的“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项目”,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深入研究,2002年形成课题报告。这一课题研究成果,直接为本市推进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及以后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引导。为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2004年又完成了《世界城市政府管理体制比较与创新研究》课题。

二是开展针对性研究,破解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学会依托市编办,一个最有利的优势,就是能够快速捕捉到本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过程遇到的难点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对策建议。十年来,学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涉及到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改革、执法体制改革、机关后勤体制改革、非常设机构规范管理等难点问题。比如,本市事业单位涉及面广,共有8000多家事业单位,编制53万多名,实有42万余人,种类多,情况复杂,中央又没有具体意见,如何进行改革一直是本市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难点问题。2004年,学会与市编办、市人事局相关处室一起,对如何推进本市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市委最终确定本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工作思路和总体方案创造了条件。

三是开展相关性研究,拓展突破瓶颈的思路。行政管理体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改革过程中很多瓶颈问题的解决,依赖于转变理念、创新机制、改进方式。十年来,学会充分利用学员专业覆盖面广、层次高的优势,围绕改革中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拓展了破解的思路。比如,2006、2007年本市在62个乡镇进行了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政府架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要真正完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机制,还与社区(街道)自治机制相关。2008年,王健刚同志(领导科学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对社区(街道)自治机制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社区(街道)自治机制创新的四个维度》一文分别在《解放日报》、《编制管理研究》上发表。2007年,学会一批年轻会员针对定编标准、实名制管理等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关联的问题,组织了15个课题进行研究,形成了一批有分析、有研究、有对策的论文。

(三)组织交流活动,活跃学会的学术研究氛围。

经常性的活动是学会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十年来,学会坚持开门办会的方针,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指导协调下,在市编办、市人事局等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为营造学会学术氛围创造了条件。

一是积极参加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组织的主题研讨会,既是对省级行政管理学会的指导,也是增进学会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学会十分重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珍惜机会,积极参与,先后组织会员参加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举办的“邓小平行政思想与中国行政改革实践研究”、“加入WTO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政风建设”、“政府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政府政务公开理论与实践”等征文和研讨活动,选送十多篇论文,有4篇论文获奖。

二是精心组织专题性的研讨和培训活动。十年来,学会以四个专业委员会为主体,与本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进程相适应,组织了一系列的专题研讨和培训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学员共发表专著20余部、论文300多篇。领导科学专业委员会坚持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领导干部举办专题讲座,服务范围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其中《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领导者》这一研究专题还曾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解放日报、文汇报举办的全国有奖征文三等奖。教学专业委员会在纪念上海解放50周年活动中举办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进程及跨世纪展望”的研讨活动,还与上海行政学院联合召开了“21世纪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国际研讨会”、“中国—葡萄牙公共行政监督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讨。乡镇专业委员会与政府行政部门联手举办了多期乡镇管理干部培训班,召开了“新时期乡镇管理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研讨会,对增强乡镇干部科学管理意识,提高乡镇干部的行政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行政法专业委员会多次举办《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专题讲座。还与市法学会联合举办“加强行政执法”、“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等专题研讨,会议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关注,成果得到市领导的认可。

三是积极推动与其他行政管理学会的学术交流。学会注重开门办会,加强与海外相关学会、高校和国内其他行政管理学会的交流。学会和上海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在上海举办交流活动。与香港城市大学就特大型城市管理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配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接待海基会前秘书长邱进益先生带队的台湾人事行政学会“两岸人事行政学术交流访问团”到上海访问,增进了两地之间的交流,邱先生回台后专门致函表示感谢。与北京、天津、重庆3个直辖市和广州、武汉等大城市行政管理学会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大城市行政管理的有关问题。

(四)办好学术刊物,建成特点鲜明的理论阵地。  

办好学术刊物是学会体现学术性的重要标志。目前学会的主要刊物是《编制管理研究》,也是全国唯一一份以机构编制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刊物。该刊物自1990年11月创刊以来,共发行了70期。在历届会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编制管理研究》以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性受到全国行政理论界、机构编制系统广泛好评。

一是提升刊物的定位。《编制管理研究》由市编办和市行政管理学会主办,编辑部设在市编办。由于《编制管理研究》在全国行政理论界、机构编制系统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力,2006年5月,中央编办领导要求提升《编制管理研究》的定位,由中央编办牵头成立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会主任由中央编办分管地方司的领导担任,吸收北京、天津、江苏、广州等14个省市行政管理学会和编办领导为委员,加强对编辑出版工作的指导。

二是形成刊物的特色。十年来,《编制管理研究》采取专题与专栏相结合的方式,介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理论成果,探讨难点问题,交流工作经验,先后组织了城市政府、WTO、政风建设、社区建设、行政审批、行政改革与危机管理、政务公开与危机管理、国外行政改革、电子政务等11个专题,设置了行政体制改革、乡镇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编制管理、非政府组织问题、监督检查、社会事业、工作交流、环球瞭望、理论纵横、观察与思考、个案研究等12个专栏,初步形成了“关注前沿理论、贴近工作实际”的特点。

三是加强刊物的管理。十年来,编辑部在组织、编辑、印刷、发行四个环节上下功夫,全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工作人员,都踊跃为《编制管理研究》撰稿,编辑工作在指导委员会和学术顾问的指导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印刷质量明显提高,发行量也明显增大。目前,《编制管理研究》免费寄送中央编办各司、本市及区县相关部门、其他30个省区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编办、345个地市编办,每期寄出840余份。不断有人来信、来电索要《编制管理研究》。

(五)加强自身建设,确保学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抓好自身建设是学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十年来,学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按照社团管理的有关规定,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严格遵守学会章程,加强学会党的建设,注重会员队伍建设,确保学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学会党的工作小组。2003年,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民政部《关于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组通字〔1998〕6号)和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社团管理局的要求,结合学会自身建设的实际,经中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批准,学会成立了党的工作小组,为学会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加强会员队伍建设。学会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组织交流活动,发现并吸收了一批年纪轻、学历高、能力强的会员,为学会增添了新的力量。经过十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学会已拥有会员361名。其中:党政机关工作人员144人;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185人;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人员32人。会员中拥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227人;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118人;有大、中专学历的16人。

由于学会原会长陈良宇、副会长孙路一涉嫌犯罪,被依法逮捕。根据有关规定,2007年2月13日,学会召开了常务理事会,作出了取消陈良宇、孙路一市行政管理学会会员资格,罢免陈良宇市行政管理学会会长职务,罢免孙路一市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职务的决定。

总之,十年来,学会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团结和组织各方面力量,紧紧围绕本市行政体制改革实践,开展研讨活动,积极提出建议,取得了明显成绩,为推进本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发挥了积极的决策咨询服务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开展学术活动还不够经常化,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够深入,会员组织还不很健全,存在一些急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需要全体会员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学会建设水平。

二、学会工作的体会  

回顾十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做好学会工作,必须紧紧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市行政管理学会既是开展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市政府的“智囊团”、“思想库”。十年来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保证学会健康发展,发挥学会的职能作用,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会发展观,把握正确的办会方向,正确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在搞活学术活动中遵守政治纪律,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提高学术品位。

(二)必须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市行政管理学会研究的领域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直接为本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服务。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学会只有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才能赢得应有的地位;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是学会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

(三)必须搞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着眼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既是学会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学会工作能够取得成效的根本途径。十年来,学会依托市编办、市人事局和相关部门,注重发挥学员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的能力,立足实际问题,深化理论研究,搞好理论联系实际,较好地发挥了参谋咨询作用。

(四)必须团结和依靠广大会员。  

会员是学会的基础和主体。没有会员就没有学会,没有高素质的会员,就没有高水平的学会。多年来的实践让我们感到,只有借助学会的桥梁、纽带、平台作用,坚定不移地团结、依靠、服务会员,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骨干会员的核心作用,学会的学术性、创新性、服务性就会更强。

三、对新一届学会工作的建议

市行政管理学会新一届理事会任期的四年,是本市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四个中心”、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时期。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既为学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学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进一步发挥参谋助手服务作用。

为本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发挥参谋助手服务作用,是学会存在的依据和价值体现。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看,学会应着眼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行政管理的新实践,着眼于行政管理科学的新发展,围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各级政府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能力等重点问题,立足全局、选准课题,深入调研,主动服务,为市委、市政府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二)进一步完善学会载体建设。

学会工作要有新发展,功能要有新提升,必须进一步健全工作载体,完善工作手段。在继续办好刊物的同时,期望新一届理事重点在开展理论研究、组织学术活动等方面下功夫。在理论研究方面,要站到理论前沿,学习、介绍西方行政管理最新成果,借鉴、吸收各国行政管理实践的有益经验,用以指导研究本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课题,提高学会理论研究的学术性、前瞻性;在组织学术活动方面,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会网站,及时发布学会动态,加强学会与会员之间、会员相互之间的交流探讨,坚持组织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会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氛围,激发会员创新。

(三)进一步加强学会自身建设。

搞好自身建设是学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期望在新一届学会班子的领导下,进一步健全学会组织,根据本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要求,结合学会自身的实际,调整完善专业委员会的设置,为学会开展工作提供组织保证;进一步加强会员队伍建设,及时发展适应学会要求的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广集人才,逐步壮大骨干队伍;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按照学会章程,认真落实理事会、会员大会制度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不断完善课题招标制度,使学会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