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皓
【编者按】军队的编制指的是军队各级各类建制单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武器装备编配的具体规定。虽然部队的组织编制管理在外部环境、目标任务及工作内容上与地方编制管理不太一样,但在制度建设和管理技术等方面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在此,本刊发表《军队组织编制学的形成与发展》以飨读者。
古代军队组织编制理论的产生
奴隶社会出现国家和军队,产生了军队组织编制理论。大约于公元前第4千纪后期起,西亚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先后产生了国家和军队,出现了奴隶制国家的军队组织编制。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夏王朝建立奴隶军队。商王朝组建了由右、中、左三师构成的王室常备军,编制了师长及马、亚、射、戌、卫等军职官位。西周时期,军队建立了师、旅、卒、两、伍的编制序列。随着军队组织编制的逐步完善,出现了记述和探索军队组织编制的著作。中国古代把包括军队组织编制在内的所有军事制度,笼统地称为“兵志”或“兵制”。作为“兵制”的主要内容,军队组织编制自产生以来,经历了约4000年的连续不断的发展演变,内容十分丰富。历代兵家和学者对军队组织编制的基本内容曾经进行有益的探讨,对军队组织编制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甲骨文、金文和《尚书》等文物古籍中,已有关于军队组织编制方面的记载。较长时间里,对军队组织编制的研究融于兵法和“兵制”研究之中,有关军队组织编制的论述散见于兵书或其他著作。中国战国典籍《周礼·夏官·司马》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世界其他国家也开展了对军队组织编制的探索。古希腊的色诺芬,古罗马的奥尼山得和韦格蒂乌斯,在其军事著作中都论及军队组织编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改革军队基本组织单位,形成以16人为基本单位,每两个单位构成一个上级单位,自下而上分为10个层次的军队组织编制理论。
封建社会时期的军队组织编制较奴隶社会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和系统化。中国秦汉以后,军队组织编制逐渐摆脱社会行政组织形式的影响,主要按照军队任务、作战方式、武器装备和使用管理的需要编组部队。军队规模扩大,形成步兵、车兵、骑兵、水军的兵种结构,建立军队行政领导与作战指挥相分离的领导指挥体制,发展与各朝代军事需求相适应的编制。宋朝军制研究较系统的论及掌军之制、立军之制、征调之制、军伍之制等军队组织编制内容。南宋陈傅良撰《历代兵制》专著,论述和评议西周到北宋间以军队组织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军事制度。王应麟撰《玉海》,专设“兵制”一门,共16卷,其中也对军队组织编制进行了研究。
近现代军队组织编制理论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形式武器装备的使用,战争规模的扩大和作战样式的重大变化,带来军队组织编制及其内部和行为规范的巨大变革,使军事建设面临许多新问题,引起军队组织编制不断革新,这些都要求从理论上给予说明、论证。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大大促进了军队组织结构的发展。如拿破仑创建了步兵、炮兵、骑兵的合成编制和高效率的参谋部。军队组织编制改革实践推动了军队组织编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一些军事著作,如法国马尔蒙元帅于1845年编写出版了《军制要论》,论述了近代军队组织编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产生了近代资产阶级军队组织编制理论。瑞士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专节论述了包括军队组织编制的军事制度。19世纪后半期和21世纪初期,俄国、日本出版的军事著作也以主要篇幅论述军队组织编制问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编制理论,撰写和翻译的《军制》、《西国陆军制考略》、《德国军制述要》等著作,其主要内容是系统介绍了各国军队的组织编制情况和理论。到清朝末期,近、现代意义的军队组织编制理论逐渐形成。1930~1948年,中国出版《军制学》、《陆军军制学》等著作数十种,均主要是论述军队组织编制问题。1899年,由日本驻华武官、炮兵大尉石井忠利著,中国人王治本参订,对军队组织编制有专门论述的《军制学》问世。第一部中国官修、对军队组织编制有专门论述的《军制学教课书》,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由北洋将弁学堂编纂出版。中华民国时期,先后编著出版的《军制学》、《军制学讲义》、《军制学教程》、《军制学概要》等军制学理论著作和教材,都对军队组织编制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中国军制史》、《中国历代兵制概要》、《绿营兵志》、《湘军新志》等中国军制史专著中,也都有论述军队组织编制的内容。这个时期的军队组织编制理论研究,在研究范围上较之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广泛;在学科地位上,尚未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理论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应当说,至此,军队组织编制学的雏形已经形成。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武器装备的飞速发展,世界政治、军事、经济特别是战争样式的发展,军队的规模、结构、体制编制发生了空前变化。各国特别是各发达国家,加强了现代军队组织编制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不断调整改革军队结构、体制编制,加强军队质量建设。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度重视军队组织体制编制的研究和建设。1928年,中共中央研究制定《各级党部军事机关之组织大纲》,1930年,中央军事委员会研究制定《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此后,根据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需要和军队建设的条件,不断调整改革军队的组织体制编制,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政治、经济、科技、装备的发展,根据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的需要,加强了军队组织体制编制建设。人民解放军由单一陆军发展为包括陆军、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在内的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建立健全了军委总部——军区、兵种——部队的领导指挥体制。不断调整改革部队编制,加强合成部队和高新技术部队的建设,提高了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部队的作战能力。
军队组织编制学的正式产生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建立军事组织编制理论研究机构,军事组织编制理论得到较大发展。八九十年代,军事科学院、陆军指挥学院、空军指挥学院、海军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出版的有关军制学著作,论述军队组织编制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1997年出版了《中国军事制度史.军队组织体制编制卷》。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各学术研究机构和职能部门还根据军队建设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军队精简、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论证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军队组织编制理论的发展。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军事组织体制”列为军事学的二级学科(隶属于一级学科军制学),标志着军队组织编制学的正式产生,1997年改为“军事组织编制学”。军事科学院开展了军事组织编制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学,并编有多种专业教材。
(中央编办吴志良、蔡磊、王淇、陈立庚、谭景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