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富 罗凤远 李高仲
【内容提要】 一段时间以来,机构编制管理办法陈旧,机制僵化,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结构不清、岗位不明、混编混岗,一些部门有的事没人干、有的人没事干,人浮于事的现象较为普遍。针对这些问题,百色市积极探索机构编制管理的新方式、新办法、新手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不断完善实名制管理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展的编制实名制管理,只记录在职人员名册,离退休人员无法查找,且不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20世纪初印制的第三代《编制管理证》,对实名制管理进行了完善,不仅记录了单位的基本信息,还记录了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分册记录。但是这些工作都是手工记录,而且由各单位保存,查阅不便,人员进出如果单位不主动办理变动手续就无法适时更新。为使编制管理适时、准确反映情况,使核定的编制与在编的人员一一对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名制管理,我们着重采取三个手段:一是手工台帐与电子台帐相结合,实行一一对应的实名制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将“机构编制管理证”、“编制结构与人员配备”等信息准确核对,人与证相对应,建立电子台帐,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编制和人员不对应”、“在职与退休不清”、“在编与在岗不清”以及“混编混岗”、“吃空饷”等问题,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以部门“三定”为载体,建立机构编制分类帐册。按照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经费形式的单位分类管理,制作《市直单位职位设置及人员配置情况表》,详细记载单位的机构设置、编制核定和人员配备情况。三是加强对各单位机构、编制和人员情况进行检查核对,及时掌握单位及人员编制变动情况。在单位申请增编、用编、增人的审批以及单位人员工资审核时,适时对单位进行编制核检,准确掌握编制变动情况。
狠抓总量控制管理
总量控制是源头,是加强编制宏观管理的第一道闸门。我们坚持狠抓单位编制总量控制。一是坚决不超总编量下达编制数。下达到有关单位的编制总量严格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基数以内。二是坚决不超编进人。对各单位实行编制总量管理。在各单位使用编制进人时,首先审核单位编制总量,再按编制结构审核进人。如果已经满编,不管缺哪个岗位结构人员,都不能再审批使用编制进人。三是尽量不满编进人。在审批使用编制时,对少数满编单位采取先出后进的办法,对个别因特殊情况而超编的单位采取只出不进的办法控制单位编制总量。四是增编在总量中调剂。对职责任务增加确实需要增加编制的单位,尽量在本系统调剂或在市本级编制总量控制数中调整解决。
强化编制结构管理
我们严格按照“三定”规定加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各单位要求使用编制,我们既注意审核核定的编制总数,又注意审核编制结构。把编制管理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改善干部队伍结构结合起来,实行管人员编制与管人员结构相结合,随时掌握各单位缺少的人员岗位、急需的人才,把好使用编制的审批关,对不符合单位岗位需要和编制使用有关规定的不予审批,避免单位进人的盲目性,解决岗位不明、人员不清和混编混岗的问题。我们制定《百色市直机关事业单位职位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表》,加强对结构管理的跟踪了解。机关事业单位进人必须严格按照确定的编制岗位结构审批,不擅自调整或改变编制结构。
重视部门联动管理
机构编制管理是一个协同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组织、人事、财政等多个部门。要确保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运转,在日常管理中,必须加强与组织、人事、财政以及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取得各单位对机构编制工作的支持配合,理顺编制使用与人员调配、经费核拨的关系,对相关的机构编制、人员安排和拨款形式等问题共同协商、共同把关。为此,我们与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协商,达成了共识,即坚持进人先看编制、配员服从结构、进人符合流向、拨款依据编制的原则,保证了机构编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也保证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化运作。一是建立了编制管理与干部人事管理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强化编制部门在控制编制和人员结构中的把关作用,组织、人事部门按编制和结构配备人员,实现了管编制与管人员的有机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乱设岗位以及不按结构比例和核定职数调配人员的问题。二是进一步完善了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约束机制。财政部门按编制预算经费,把人员工资、单位办公经费落实到人头,从体制上机制上保证了编制与财政供养人员的统一,实现了机构编制管理、财政预算管理和工资、办公经费总额管理的有机结合。三是建立与市直各部门各单位的配合协作机制。各单位依据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单位编制数和编制结构申报使用编制进人。各单位内部的干部调整、任免,抄送编办备案并办理有关手续。形成了既各负其责,又紧密配合、互为依据、互通信息、共同管理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格局,解决了编制管理衔接不紧密、不到位的问题。
全面实施动态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我们依据各单位工作任务的变化和编制的空缺情况,适时合理的进行编制调整,改变过去编制一定不变的做法。一是加强日常编制管理。我们制作了《市直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表》,适时对单位编制情况进行统计,及时了解单位机构编制的变动情况。二是实行单位内部调剂。对市直机关部门中新增职能,通过本单位内部或在现有编制的规模内消化解决,不另新增加编制。三是依据职能变化情况,适时同步调整编制。对单位编制的调整根据职能调整情况,尽量做到同步进行。职能弱化、取消、转移了,单位编制就相应减少,职能增加或强化了,编制就及时增上去,特别是有的职能在部门间进行了转移,其人员编制也相应划转,人员编制随职能走,有增有减保持总量平衡。四是整合资源,优化编制。如对市政管理系统、林业系统的下属单位进行整合,实行“管干分离”、“养事不养人”的办法,只核定管理人员,其他人员实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盘活了编制,降低了行政成本,减轻了财政负担。五是依据现有的职能,制定机构编制调整方案。从实际工作要求和履行职能的需要出发,制定编制调整方案,编委批准后组织实施,该减少的减下来,该增的适当增加,“有增有减,有保有压”,做好编制管理。
注重加强信息化管理
我们在实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和结构管理的同时,还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将市直党政群机关、各事业单位核定的编制总数、人员结构,以及所有在职、在岗、退休人员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参加工作时间、到本单位入编时间和出编时间、政治面貌、级别、职务等多项内容逐项录入数据库,进行信息化管理。做到人员编制底数清楚,使用编制清楚,在编人员岗位清楚,在编人员结构清楚,在编人员基本情况清楚。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