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为何要建发展示范区

       
    

张志昂 沈彬彬

〔内容提要〕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有赖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化竞争为协同,扭转“高层务虚合作、基层务实博弈”的局面。应利用上海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和资源、产业链等外溢机遇,进一步发挥上海综合服务功能齐全、江苏实体制造业实力强、浙江民营经济活跃、安徽具备后发优势等特点,形成产业一体化发展合力。

在2019年上海“两会”上,应勇市长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全力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为什么要建设这个示范区?它主要示范什么?

扭转“基层务实博弈”局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三角三省一市应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利用资源禀赋条件和区位优势,共同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和产能协作,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这既是长三角地区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由之路和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区域整体能级、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以及全面增强全球要素配置能力、效率的责任与担当。

一是有利于消弭阻滞要素流通的行政壁垒、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长期以来,囿于行政区划分割和地方利益保护,长三角区域市场准入规则、监管规则、行业标准、资质认证等政策性壁垒降低了资源利用、要素配置和流通的效率。作为改革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有助于突破区域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按照市场化要求共同建立有机统一的区域大市场,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资源整合、一体化共享及要素自由有序流动,促进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功能的整合联动,进而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是有利于构建开放协调的空间格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逻辑要义在于发挥各地优势特色,明晰城市功能定位和分工协作机制,形成分工合理的区域空间格局。一体化不是一样化。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有赖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 化竞争为协同, 扭转“ 高层务虚合作、基层务实博弈”的局面。

三是有利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当前,在全球经济贸易格局大变动的趋势下,传统增长路径已显现疲态。长三角地区理应也完全有条件建设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发生地,以提升区域发展能级与核心竞争力,消解经济下行压力。

破解资源整合共享难题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示范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度创新示范。加强区域系统性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设立更高层级的战略协同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让示范区所属各地在差异化行动的同时瞄准统一化的共识性目标,从而准确划分市场和政府的合理边界,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有序流动。

二是深化改革开放示范。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长三角地区要率先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与更高层次的对外对内双向开放。为此,有必要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规划引领作用, 以财税和经济统计为突破口开展政策研究,建立有利于重大产业项目跨省市协作的财税分享和产值统计制度,围绕破解资源整合共享这一难题率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

三是协同发展示范。要从提升巩固实体经济能级的角度出发, 强化产业集群的战略规划协同、指导政策协同及配套服务协同;在巩固传统制造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与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转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应利用上海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和资源、产业链等外溢机遇,进一步发挥上海综合服务功能齐全、江苏实体制造业实力强、浙江民营经济活跃、安徽具备后发优势等特点,形成产业一体化发展合力。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新兴产业领域,深化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5G 等产业链对接合作,注重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全力打造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尤其要促进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G60科创走廊等高端创新资源要素的高度集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协同效应。

四是平台机制示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要建设成为高端人才、全球投资、科技创新、优势产业的集聚地,必须共建一批集聚资源的开放性合作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创新产业项目。为此,可通过设立引导资金来鼓励区内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为在空间便捷、资源配置、产能协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功能布局互动和良好协调机制的共同体。

(作者单位: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