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体化中谋提升

       
    

周 振 华

〔内容提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上海面向未来、面向全球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 力,必须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这是谋求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增强全球资源 配置能力的必由之路。

数据显示,全球最大的 40 个巨型城市区域, 以不到18%的世界人口,却承担了66%的全球经济 活动和近85%的技术和科学创新。过去,我们容易 把城市和地区割裂开来,似乎城市发展与地区发 展是两回事,从而把发展视野及其政策局限于城 市本身。事实上,城市的价值在于集聚与辐射, 必须依赖于地区。全球城市不是“鹤立鸡群”地 对外全球连接,而要通过空间扩展,进一步融入 全球化水平日益提高的区域发展之中,并切实发 挥引领和核心作用。

例如,纽约在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与 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等城市形成完善的产业 分工格局,被形容为“九大行星围绕一个太阳”。 又如,伦敦在英国、欧洲乃至全球市场中显示出 高度的连接功能,又在英格兰东南部地区呈现了 一个多功能的城市间关系。

经验表明,世界上没有全能城市,全球城市 也非超能城市,关键在于根据城市定位和比较优 势增强核心功能与竞争力。在城市空间有限的条 件下,不能有效疏解非核心功能,势必产生空间 拥挤和排斥效应。

长三角要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首要前 提是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特别 是,区域内不同城市之间信息、思想、人员、资 本的流动,包括由现代服务业日常活动引起的有 形、无形流动,需要进一步实现关系集成。在此 基础上,形成现代服务业网络、产业价值链网 络、创新及技术服务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 络、政府网络、非政府组织网络、社会网络等集 成。

这种资源要素的流动和集成,不是随机、无 序、发散性的,而是基于相对稳定、固定的组织 (网络),是持续、有序、收敛性的。

过去我们讲长三角协同合作,往往强调以项 目为载体,特别是周边城市承接上海外移或溢出 的具体项目。

基于组织 (网络) 的资源要素流动,主要载 体是网络连接的“水龙头”,目的是保证两边池子 里的水充分流动,项目则是水池里的鱼。只有 “水龙头”接口越大,两边有更多活水,池子里的 鱼才能更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要着力于构 建各种网络,并装上更大接口,深入推动资源要素流动。

长三角要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核心是 形成地区 (城市) 合理分工与高度连接。

这是长三角区域能否保持强大生命力和活力 的关键所在。

过去我们讲地区分工往往是以核心城市为首 的垂直分工,周边地区和城市则主要是接轨、融 入上海,接受梯度转移。国际经验表明,区域一 体化发展更多的是水平协同分工。这种基于不同 区位的功能专业化分工,要求次级城市的某些特 定功能及产业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由此才能 形成不同城市间的功能互补。

在这样一种地区 (城市) 合理分工与高度连 接的情况下,不是单向的接轨,而是双向的融 入。上海无须在某些非核心功能上一味“补短 板”,而应有意识地在核心功能上“拉长板”。

长三角要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既要发 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要形成有效的区域治理结 构,构建和完善区域层面的战略规划、政策集 成、协调机制。这是应对物理运输、基础设施管 理、融资有效性、环境可持续等挑战的一个必要 条件。

其中,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一个重要工 作就是构建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要探索区域发 展的利益评判、分配机制,包括碳排放权、排污 权等事权交易制度以及生态保护补偿、土地异地 调剂等利益补偿机制,积极构建权益保护和争端 解决机制,确保各方的综合收益大于合作成本, 实现共享共赢。

(作者为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上海经济 学会会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