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蓉 刘学华
〔内容提要〕 新形势下,立足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上海需要 从更广领域、更优范围来准确把握全球城市营商环境的特定内涵,推动营商环境多维度、立体化 的提升。
着力点有所差异
不同能级城市的营商环境,具有不同的表现 特点和特征诉求。因此,营商环境改进的着力点 和优化面也会有所差异。
一是战略视角不同。一般城市在打造营商环 境的过程中,立足点多是基于“以国家为中心的 地点空间”,全球城市则主动置于“以跨国公司为 核心的流动空间”。
二是聚焦重点不同。一般城市优化营商环境 更多强调城市的规模形态、资本、人才等存量资 源的控制能力和水平,全球城市更为关注城市与 全球城市网络的连通能力以及企业、资本、人才 的流量水平。
三是吸引主体不同。一般城市通常希望能够 吸引入驻与其产业发展重点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企 业,全球城市主要吸引各类跨国公司总部和高能 级功能性机构。
四是开放程度不同。一般城市通常吸引的是 国内其他城市、其他区域的企业,对于国际化环 境要求不是很高,全球城市则要在金融、贸易、科技等领域与国际规则实现高度对接,甚至具有 参与规则制定的能力。
五是环境能级不同。一般城市在打造营商环 境时,侧重于对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公共服务 等提出要求,全球城市则在各种设施、各种服 务、各种要素的需求等级上面临更高的要求。
聚焦全球化机构特定诉求
全球城市在塑造和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 要进一步聚焦跨国公司总部、功能性平台、国际 组织等全球化机构的特定诉求。同时,结合国家 战略需要,实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 为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夯 实基础。
通常来看,这些诉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 面:
第一,所需要素的高端性和流动性。功能性 机构希望能够在全球城市获取各种高端资源和要 素,并且能够实现高效自由流通。
第二,全球资源配置的高效连通性。全球城 市不仅要为企业发展提供市场腹地和内在需求,而且要在连通国际、国内网络中带来更多的发展 机遇。
第三,运行环境的高效率和透明性。要消除 资源要素内外流动的机制性障碍,持续提高政府 办事效率、优化政策工具,构建高透明度的政策 体系。
第四,人才环境的舒适性和优质性。全球城 市更加需要汇聚高端人才、释放人才潜力、发挥 人才潜能。由此,丰沛活跃的文化氛围、舒适宜 人的生态环境和高端优质的服务环境不可或缺。
第五,一流营商环境的动态可持续性。全球 城市的营商环境应始终处在良性的动态优化过程 之中,并通过政府和企业的紧密互动、城市和企 业的不断融合得以持续优化。
案例变规则 盆景成风景
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上海代 表国家更高质量地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需要在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上拿出实际行动,需要进一步 拓展思维、拓宽视野。
一方面,要继续“补好短板”,全面提升在世 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中的表现,继续在增强企业 获得感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更要“拉长板”,围 绕功能性机构在要素流动便利性、企业运行环境 透明度等方面的要求,在制度创新上继续走在前 列,在服务全国、辐射亚太、连通世界中构筑独 特战略优势。
“拉长板”,上海是有基础的。就“一网通 办”而言,在速度、效率提升的基础上,可考虑 围绕全球功能性机构的特殊要求,在个性化服 务、精准化服务上谋突破。就“市场准入”而 言,可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领头 雁”效应。在深化实施“扩大开放 100 条”基础 上,跟踪跨国企业最新动向,再推出一批与国际 通行规则接轨的开放举措。特别是,要在跨国企 业十分关注、国内又有旺盛需求的教育、医疗等 领域进一步提高开放程度,从而培育国际经济合 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拉长板”,关键要让具体的“案例”“盆景” 变成“规则”“风景”。要吸引全球范围内更多、 更高端的企业、资本、人才等主体和要素来到上 海,并且能够留得住、养得大、配置得好。为 此,可从资源要素准入前、准入中、准入后全流 程出发,紧贴城市实际、细分企业需求,实现系 统、精准、创新施策。
准入前这一阶段,重心在于开放。企业希望 看到城市的市场化、国际化,我们就要“把门开 得更大”。准入中这一阶段,主要指从注册到运营 的过程,重心在于服务。企业希望看到城市的精 准服务,我们就要“把招牌擦得更亮”。准入后这 一阶段,关键在于持续。企业希望获得公平的市 场机会、高效的市场服务和有效的法律保障,我 们就要在“桥头堡上作文章”,用好国内大市场。 这些都应当是上海独特的“长板”所在。
(作者单位: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