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启东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内容提要〕2019 年,江苏省教育大会上娄勤俭书记强调,“要解决高中教师总量不足和学科结构性不足的问题。”全市教育发展大会中也提出的“让启东三年内重返南通教育第一方阵”要求,对标本市教育事业发展瓶颈,解决高中教师结构性不足已成为当前紧迫而艰巨的改革任务。2019 年以来,启东市委编办以高考改革为导向,通过精细化核定高中学校编制,进一步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
充分调查研究,找准弊端问题
启东市高中学校共计4 所,学生数10343 名,核定事业编制1176 名,实有教职工1093 人,与国家高中师生比1∶12.5 相比,核定标准相对宽松,能保障本地区高中学段教学需求。但面临高考新政,“学校编制足,却依旧缺教师”的现象并不鲜见,为此,市委编办精准谋划,设计下发《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情况调查表》,从学科结构、学历层次、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等多维度摸清各校教职工基本情况;同时,深入4 所高中实地走访,了解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学校管理等相关情况。目前,本市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育发展受到影响。一是学科结构不均衡。2019 年实施“3+1+2”新高考方案,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均列入考试科目,并计入总分,历年来,高考改革方向都是各校新教师招聘的风向标,新政落定,导致一些学校学科教师余缺不均,按上一轮改革方案招聘的教师,偏离了现行学科设置要求,生物和地理教师大为紧缺,化学教师相对富足。二是年龄梯队不完备。教师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甚至一些学校呈倒金字塔形,如汇龙中学,部分临近退休教师仍奋斗在教学一线,教师队伍的断层,使得未来学校骨干教师青黄不接,严重影响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三是性别比例不协调。近年来新招聘教师女性比例居高不下,部分年份高达90%,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完满发展,同时,因“全面二胎”政策,又致使休产假女教师增加,加剧教师的阶段性短缺。
二是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家长期望产生落差。中招录取比例的上升,一些学校办学规模扩大,新招班级增多,在编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特别是新高考制度下,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大面积断层,不得不兼顾多班,每天课时远超过国家标准课时量;一些学校囿于办学规模,无法新增班级,只能通过“大班额”方式解决多余学生,无形中也加重了教学负担;此外为弥补师资不足,少数学校采取借用教师补充教学,这些对教学质量以及学校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学生家长信访呈上升趋势,影响稳定大局。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核编模式
针对教师的结构性短缺,如何从机构编制角度辅以解决,原先的简单核编模式已不适应当下改革环境,应统筹考虑学校学科结构、课程设置等实际,通过“算清四要素”,精细化核定高中阶段教职工编制。
一是了解各校课程设置情况。从各校班级设置,了解“3+1+2”高考模式下各学科组合,进一步分析教师需求情况。表1 中可以看出,目前选择物生地和史政地组合的班级较多,高达70%。
二是制定各学科教师每周工作量标准。通过召开座谈会,与学校领导、年级组长、学科教师带头人面对面交流沟通,掌握4 所高中教师每班每周实际工作量(见表2),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每周课程实际,制定各学科教师每周工作量标准(试行)(见表3)。
三是明确不同学科教师带班标准。结合表2 和表3,测算带班数,即学科教师带班数=每周标准工作量÷每周实际工作量。我们了解到高中课表中,平均每周有语文、英语各14-18 节,参照表2语文、英语教师每周14-18 节课的工作量标准,测算出语文、英语教师应各带1 个班;平均每周有数学18-24 节,参照表2 数学教师每周18-24 节课的工作量标准,测算出数学教师应带1 个班;专业班平均每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约10-12 节,非专业班平均每周2-3 节,参照表2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教师每周14-18 节课的工作量标准,测算出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教师应各带1 个专业班和2个非专业班。以此类推,分别测算不同学科教师带班标准。
除参照课表外,还结合启东班级设置实际,综合分析具体带班数。如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教师,实际教学中会带2 个专业班或4个非专业班。再如美术除专业班外,非专业班不设置美术课程,且高一、高二、高三课时量不尽相同,故高一每个美术老师带2 个专业班,高二、高三带1个。全市高中学校教师带班标准具体如下:
四是精准配置各学校学科编制数。根据测算出来的教师带班标准,结合班级设置,最终确定学校学科编制数。具体公式为:学科编制数=全校班级数÷学科教师带班标准。如吕四中学,高一共有12 个班,根据表4 一个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各带1 个班的标准,需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各12名;物理设置7 个专业班和5 个非专业班,根据表4 一个物理老师带1 专2 非或2 专的标准,需物理老师5 名;化学设置1 个专业班和11 个非专业班,根据表4 一个化学老师带1 专2 非或4 非的标准,需化学老师3 名。以此类推,测算出全市高中教职工编制具体配置。
因学校间学生数存有差异,仅按以上测算方式得出的教职工编制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所以,我们按照平均每班学生数进行分类,对平均每班学生数在标准班额,即高中50 人/班的学校,按上述测算标准核定教职工编制。对超过标准班额的,51-55 人班级,每6-10 个班级上浮1 名编制;56-60 人班级,每3-5 个班级上浮1 名编制;61 人以上班级,每2 个班级上浮1 名编制。
此外,还综合分析学校教师年龄情况,对年龄超过50 周岁以上的,分年龄段按比例给予学校机动编制,57-59 岁,按该年龄段实有教师数的20%确定机动编制数;55-56 岁,按该年龄段实有教师数的15%确定机动编制数;50-54 岁,按该年龄段实有教师数的10%确定机动编制数。
改革效应初显,推动教育发展
将学科结构、课程组合、大班额、年龄比例等因素统筹考量,是创新高中学校教职工编制管理的重大举措,是落实省委娄勤俭书记在全省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强力抓手,更是落实“让启东三年内重返南通教育第一方阵”的有效途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学科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一些学校教师的招聘跟不上高考新政实施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科教师不平衡,调研中发现,诸多学校以借用教师暂时性地缓解结构短缺问题,如:启东中学借用教师(大部分为学科紧缺教师) 高达本校教职工编制总量的12%,这部分人员给机构编制部门管理带来了不便,且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方式不利于学校日常管理。为了既优化学科结构,又实现人编对应,通过精细化核编方式,会同市教育主管部门,参照教学水平及紧缺程度,通过考核方式,分批次确定学科教师调动方案,今年同意启东中学生物、地理等紧缺学科借用教师进编使用计划17名。
二是“编制效用”进一步得到释放。中招录取比例上升,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必然增加,但目前4 所高中学生容量已近饱和,无法满足增招,因此经市委编委会研究同意后,本市新增一所“东南中学”,高中建制,据了解,其高一新生460 名,按照班级数、学科组合等设置情况,核定东南中学“学科教师”编制数,如:高一年级各需语文、数学、英语教师9 名,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3 名等;同时,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参照“学科教师”编制数,有方向性地从建新、东安、大江、滨海实验等原先高中建制学校选调教师,进一步盘活整个教育系统资源,释放编制效用。
三是“队伍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教师是教育的根本,教师队伍建设关乎启东教育全局,通过改革为部分学校增加编制,有效缓解教师老化、断层、超负荷等现象。如汇龙中学300 余名教师中,50 周岁以上的占比22%,甚至58 周岁的教师仍奋斗在一线,师资年龄整体偏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给学校补充新鲜血液,让年轻教师充实教学一线,在重新核定其编制时,在总量基础上创新高中教师机动编制测算标准,额外上浮8 名机动编制;同时,考虑学校高一年级19 个班仅有13 名语文教师,且90%班级为“大班额”,教师负担偏重,为缓解超负荷,强化队伍建设,按照高中班额情况,又额外增加其6名编制。
制定三大机制,促进长效管理
本市在创新高中教育教职工编制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编制管理是一项动态的、长期性管理工作,非“一个标准”保长久,还必须在规范运行的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的教师招聘分配机制。调整教师用编政策。为有效应对国家生育政策、中招录取政策调整等因素带来的生源增长形势,将教师用编由原先的“退二进一”调整为“退一进一”,并同时考虑上年度调出人员数、定向师范生分配数、紧缺专业等,一定程度上增核用编计划。简化高层次人才招录手续。在编制批复计划范围内,简化研究生学历人才的招录手续,每年11月份,赴高校通过校园招聘的方式提前签订部分学科教师。合理分配招聘指标。既考虑各校学科实际需求,更从全市各学段、各学科师资的整体结构情况出发,合理确定教师招聘指标分配方案,对生物、地理等师资紧缺的学科予以倾斜。
二是规范的编制计划批复机制。明确每年年初为教育主管部门编制使用计划固定申报时间,结合空编实际、学科需求、退休情况等,按照一定比例确定当年新教师(包括新招考教师、定向委培生、外地调入教师) 使用计划,以精细化管理模式,缓解各校间编制结构性矛盾,为教育系统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严格教师调配审批,对紧缺学科教师的调出,如生物、地理,从严审批;对富余学科教师的调出,如化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批,并积极引导其培训转岗或分流至其他学校。
三是合理的机动编制管理机制。设立专户管理。从全市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内调剂部分空缺编制,设立教师机动编制专户,主要用于解决学校年龄老化问题。规范编制使用。机动编制不计入教育系统编制总额,由机构编制部门统筹掌握、调剂使用,按照“保障急需、有保有压、动态调剂”原则,对满编、超编、年龄老化的学校需补充专任教师,每年年底由教育主管部门汇总各校50周岁以上人员情况,按50-54、55-56、57-59 三个年龄段,10%、15%、20%的标准,分别测算学校机动编制,报机构编制部门批复,根据批复情况,教育主管部门为各校及时补充年轻教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教育主管部门、机构编制部门每年7 月份定期对各校教师人员编制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动态调整机动编制。凡经评估认定教师专项编制能满足工作需要的学校,自当年起,使用机动编制补充的专任教师,改为占用自然减员后空出的教师专项编制,机动编制相应核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