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推进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 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柳 鹏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机构编制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管机构编制的重大原则,明确提出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为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武威市委编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论述,以落实《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中共甘肃省委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试行)》为主线,依法管理机构、编制、职能,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机构编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为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武威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在学习宣传上下功夫 强化机构编制法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中共甘肃省委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试行)》《“三定”规定制定和实施办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办法》《机构编制管理评估办法(试行)》 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编委会会议专题传达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准确把握实质,结合市情提出具体要求。将机构编制法规政策列入市县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内容,指导领导干部系统学习机构编制法规政策,了解机构编制工作的刚性约束。通过举办培训班、读书班,开展专题研讨交流等,组织全市机构编制系统干部逐条逐项反复学、系统学、深入学,学懂弄通、学深学透。充分利用市县区机构编制网、编办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宣传阵地,全面深入宣传机构编制法规政策,扩大政策覆盖面,提升知晓率。通过学习培训和宣传教育,引领各级党委(党组)和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编制就是法制的意识,推动机构编制系统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有效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在挖潜增效上下功夫 推进机构编制依法管理

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基础在于依法管理机构编制。我们牢牢坚持党管机构编制、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坚持瘦身与健身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编制管理动态调整机制,管好用活各类编制资源,着力构建编制与机构职能更为合理的对应关系,实现了编制资源效能最大化。全面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强化实名制数据动态管理和实时更新,健全完善机构编制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动配合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真正做到紧密配合、无缝对接、齐抓共管。按照“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要求,加强调查研究,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切实保障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产业培育、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机构编制需求,推动编制资源向发展最吃劲的部门流动、向基层最繁忙的一线倾斜。深入挖潜现有机构编制资源,收回职能弱化单位的富余编制,建立编制“蓄水池”,探索编制资源向基层下沉的途径,最大限度统筹盘活编制资源,有效缓解基层编制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基层组织服务保障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完善机构编制法治体系

健全机构编制政策制度体系,是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们严格落实《条例》规定的机构编制工作领导体制、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修订完善《编委会工作规则》,明确编委及其办公室职责任务和工作规则。以《条例》《规定》为基本遵循,制定了《市委编委关于进一步明确机构编制事项审批有关请示批复等事宜的通知》《机构编制报告工作制度》《机构编制统计年报审核和机构编制数据管理制度》等,对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动议、论证、审议决定和组织实施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实名制管理、编制备案、监督检查等制度,形成了以《条例》为核心,以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等各项制度为配套的机构编制法规制度体系,为各项工作科学运行、规范开展提供了制度机制保障。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各部门起草的行业规范性文件、政策规定等,一律不得涉及机构编制具体事项,坚决杜绝部门“条条干预”,切实把机构编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在评估督查上下功夫 提升机构编制法治水平

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们坚持机构编制刚性约束原则,建立机构编制事项合规性审查工作机制,对各类机构编制事项进行合规性审查,把牢机构编制审批关口,念好事前预防“紧箍咒”。对全市各级各部门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开展评估和督查,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机构编制事项的重要依据,部门单位管理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完善,促进各项事业提质增能;加强对“三定”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实现职能配置同权责清单相统一、权责清单同“三定”规定相衔接,进一步规范和约束部门单位履职行为,筑牢事中监测“防火墙”。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办法》,认真落实机构编制违规行为核查制度,健全完善机构编制同纪检监察、巡视巡察、选人用人专项检查、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的协作联动机制;充分利用“12310”举报电话、举报邮箱等公众监督机制,构筑多方位立体化的机构编制监督网络;加大对发现问题的查处和整改力度,强化责任追究,严肃追责问责,织密事后跟踪“防护网”。构建起了事前源头防范、事中评估检查、事后督办问效的综合监督体系,机构编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建设“六个新武威”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作者系中共武威市委书记、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