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均洲
〔内容提要〕湖北省十堰市以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口,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服务群众为导向,统筹各类资源,优化机构设置,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入推进规范“属地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健全党建工作机构 提升党组织统筹协调能力
一是完善党建工作机构设置,配齐配强工作力量。为强化镇(街道)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全市纳入改革范围的13个街道统一规范设置街道党工委,全面领导本街道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均设立党建工作办公室,落实党建工作经费和活动场所,共配备党务工作力量44人、专门党建活动场所13处。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治理体系,推进党组织向城市居民小区 (网格)延伸,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嵌入到各类组织、各类人群之中,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提升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围绕共建共治共享,成立城市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并完善各项党建工作制度。出台关于街道党委抓党建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的党建引领作用,明确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各自的党建工作职责,形成层层传导的工作链条。同时全面落实街道干部“岗在社区、重在服务、责在连心”机制,落实社区干部包保网格楼栋责任,推动党员干部下沉社区、编入网格、进到楼栋,建立定期检查督导通报等工作机制,切实压实党建工作责任。
统筹各类资源 进一步为街道赋权明责
一是依法下放行政权力,提高管理效率。印发《街道通用职权清单、通用行政执法事项目录和推进街道赋权事项承接运行确认制度的通知》,依法向街道下放行政权力,13 个街道平均承接赋权事项 161项,各区(市)统一将 74项湖北省街道通用权责事项全部纳入街道法定权力事项,占比 100%。实行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制度,进一步厘清区 (市)、街道职责关系,明确各自职责。通过放权赋权有效调动起街道社区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街道职权实现由“权小责大”向“权责对等”转变。
二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推动资源下沉。进一步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的职能和力量,统筹机构编制资源,综合设置街道党政工作机构5-6个、直属事业单位3个,统一为“五办三中心”。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重新核定街道行政、事业编制,核增编制总量。先后通过“减上补下”为13个街道增加行政编制41名,事业编制 537 名,核定社区书记专项事业编制 88名,全市首批实行事业岗位管理的社区书记共28人,选派到街道工作的机关年轻干部 28人。同时,在制定用编进人计划时明确向街道倾斜,优先补充街道工作力量。
建立街道执法平台 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
一是整合力量“搭”平台。13 个街道均设立综合执法中心,全部明确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作为综合执法平台,负责统筹辖区内派驻和基层执法力量开展联合执法。建立健全联合执法协调机制。对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事项,统一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解决部门之间推诿扯皮问题。健全城乡社区综合网格化治理体系。13 个街道均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设1名网格管理员,利用相关工作平台和软件,加强对网格员的管理,提升网格化服务水平,提高执法效能。
二是一次办好“优”服务。坚持把“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作为基层治理重要抓手,推动“互联网+党务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目前全市实现了“一网办理、一站服务”的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13 个街道均设立了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设置对外服务窗口,公开业务办理流程,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积极探索推进数字化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构建线上线下服务格局,张湾阳光社区搭建的“智慧党建”平台,通过需求信息扁平化传递,实现了职能部门服务群众网络化、便捷化。
规范“属地管理”工作 建立高效运行机制
一是规范延伸派驻机构的“属地管理”。出台《街道、部门双向派单机制实施办法(试行)》《街道统一指挥协调延伸派驻机构实施办法》《延伸派驻机构下放街道工作方案》 等11项街道改革配套政策措施。配套政策措施明确了街道规划参与权、街道综合管理权、对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的建议权、对延伸派驻机构相关工作考核评价权以及对其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执法统一指挥权,进一步规范了延伸派驻机构的“属地管理”工作。
二是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运行机制。按照街道新的职能定位,以做大做强街道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推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制度、街道和部门双向考核评价制度、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延伸派驻机构统一指挥协调制度、执法联动制度等,建立街道新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制约监督机制。细化了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街道经费保障机制,有效解决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无钱办事问题。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破解基层体制机制不顺畅难题,有效发挥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各方、领导基层治理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十堰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