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构筑体制机制新优势

       
    

苏兆熙


〔内容提要〕本文从机构编制角度考虑,在聚焦便利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统筹优化机构职能设置,聚焦公正透明依法行权环境、推动权力规范化制度化运行,聚集平台体制优势、创新开发园区管理模式三个方面,梳理总结无锡市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机构编制部门作出的工作,充分发挥机构编制保障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优化体制机制,为无锡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提供坚强保障。

 

无锡市委编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城市”目标,持续擦亮“无难事、悉心办”营商环境品牌,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发挥机构编制保障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优化体制机制,为无锡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提供坚强保障。

聚焦便利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统筹优化机构职能设置

政府机构作为企业服务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注册登记、助力融资、创设平台等职能,无锡市委编办坚决推动一类事项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持续优化机构职能体系,为企业创造最优政务环境。一是构建两级助力融资“金平台”。市级单独设立地方金融监管局,推动江阴市成立地方金融监管局。除宜兴挂牌设立外,其他各市 (县) 区均单独设立了地方金融监管部门。2021年无锡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撮合融资374.6亿元,较2020年增长51.3亿元,累计授信突破 1000 亿元。设立全国首支零碳风险投资基金,成功落地国调基金二期等多个项目,新募股权投资基金1160亿元,规模居全国城市榜首。二是强化数字服务“新动能”。将大数据管理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单独设立,在梁溪区单独设立全省首个市(县)区层面大数据管理局,按照“撤一建一”原则,积极推动滨湖区单独成立大数据管理局。调整优化市级各部门(单位)“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有关职能,理顺职责关系,有力推进了各类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应统尽统”“应进尽进”,大大提高政务事项办理便捷度,无锡数据开放指数连续两年居全国城市前十、全省第一。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为目标,市级层面设立正处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批复各地组建市(县)区级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深化镇(街道)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建设,推动形成条块全面协同、上下贯通指挥的“1+8+75+N”指挥体系,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最强大脑”。三是打造服务企业“全链条”。整合优化相关事业单位及职能,立足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外企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企业层次和竞争力。设立无锡市投资促进中心,成功举办“2021无锡—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合作大会”,促签约项目140个,投资总额1254.48亿元,是历次合作成果之最。设立无锡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为 8618家企业办理 12356笔转贷应急资金业务,累计使用转贷应急资金 836.49亿元,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超过12.54亿元。设立无锡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推动入库科技型企业12180家,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1852项,技术交易额共681.71亿元,均排名全省前列。推动无锡市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增挂“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核查无锡分中心”牌子,全力打造高效便捷的生物医药产业审评审批体系。推动无锡市检验检测认证研究院增挂“无锡市计量测试院”牌子,助力申报国家级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更好为全市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计量保障,促进无锡整车产业积聚和能级提升。

聚焦公正透明依法行权环境,推动权力规范化制度化运行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明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力求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一是深化权责管理清单制度。全面厘清部门职责权限,规范部门依法行政,为营商环境提供良好制度保障。向社会公布政府部门行政权责事项7318项、公共服务事项555项,2019年以来,动态调整行政权力事项2485项,确保“权”无死角、“责”无遗漏、“服”无缺位。编制1900余项政务服务实施清单和办事指南,列明标准化办理流程,用最小颗粒度换取群众办事的最大便利度。二是积极推行政府行权评估。2021年,无锡被省委编办明确为权责清单运行情况评估工作 3 个试点城市之一,选取市市场监管局等5家与群众利益联系紧密的单位作为试点,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构建“1+2+N”评估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全面推行“不见面”评估方式,探索建立逆向评估机制,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在试点基础上,在省内率先出台 《无锡市权责清单应用执行情况监督评估暂行办法》,将权责清单评估工作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以评促政府部门规范履职、以评促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三是大力推行综合执法监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文化市场等7支市级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全面厘清行政执法事权,明确界定分级执法权限。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行政执法联动响应、协作机制和专业支撑机制,打造“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的执法模式,获评全省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暨指挥中心建设先进单位。设立无锡知识产权法庭,发挥知识产权审判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和保障作用,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无锡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平均赋予经济发达镇 657 项、其他镇(街道)207 项行政处罚类权限,因地制宜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实现了减少执法主体和执法层级,有效避免多头多层重复执法扰民扰企的问题。

聚集平台体制优势,创新开发园区管理模式

开发区是全市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无锡市委编办积极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优化营商环境搭建最强平台。一是优化管理组织结构。坚持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根据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合理配置行政职能。重塑开发区管理机构组织架构,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首要任务,按照不低于60%的要求设置承担经济管理、科技创新和营商环境打造等职责的职能机构,做到精简综合事务部门、加强业务职能部门,推动开发区聚焦主业、轻装上阵。二是提升园区承载能级。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将全链审批事项赋予开发区,为本市高质量发展增创新的优势。对照省政府赋权清单,依法赋予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6家省级以上开发区187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积极对上争取,推动江阴高新区、锡山经开区管理机构明确为副厅级建制,惠山经开区管理机构明确为正处级建制,做强管理平台,提升发展能级。三是创新编制动态管理。坚持“瘦身”与“健身”相结合,探索符合开发区特点的编制管理方式,对各类编制资源和人员实行分类管理、统筹使用。将机构编制管理与开发园区建设发展成效挂钩,对区域排名持续领先或连续进位,重要指标大幅上升的开发园区,优先考虑向上争取明确相应机构规格、在限额内核增领导职数。强化结果运用,加大对开发园区管理机构履职尽责情况的跟踪评估,对于在主管部门考核评价中排名居于区域最后2位的开发区,采取核减管理机构领导职数、职能机构个数等约束措施,反向督促后进争先。

经过不懈努力,无锡市营商环境建设连续保持走在全国前列,相关机构职能体系不断健全,政府规范行权得到有力保障,开发区体制机制优势逐步体现。下一步,无锡市委编办将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久久为功,推动无锡营商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持续完善机构职能体系。优化各级行政审批局机构职能建设,进一步厘清行政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和边界,健全审管衔接机制,形成管理闭环。落实中央编办关于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的指导意见,加大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统筹调配力度,健全动态调整机制,盘活用好各类机构编制资源,突出抓好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机构编制保障。二是持续推进权责清单运行评估。将权责清单应用执行情况监督评估扩大到市级所有政府部门,评估结果纳入年度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内容,作为部门“三定”规定调整、优化编制资源配置和职能调整的重要依据,有力推动部门规范权力运行,推进依法行政。积极指导相关市(县)区委编办开展市(县)区政府部门和镇(街道)权责清单评估试点,不断完善评估方式,为全省权责清单评估工作贡献“无锡经验”。三是持续优化开发区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区政合一”,稳妥推进“一区多园”。根据中央、省、市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和规范管理部署要求,指导各市(县)区研究制订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开发区整合优化、规范管理,实现全域功能区布局与产业布局协调统一。建立完善开发区机构编制资源动态管理机制,有效发挥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效用,持续推动资源配置与园区建设发展成效深度融合,增强发展的活力与韧劲。四是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以“三定”履职评估为抓手,推动承担“数字经济”“数字政府”职能的相关部门(单位)加快形成分工合作、互相配合的体制机制,以数字化转型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基层综合执法办案信息化水平,依托各级指挥平台,深化“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执法模式,进一步汇聚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执法数据并进行统计、监管、分析,打造上下贯通的综合执法智慧指挥体系,有效提升监管执法效能,为企业生产经营等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执法监管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无锡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