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数字转型 持续改革创新 为推进数据治理现代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内容提要〕徐汇区强化创新思维,全力做好机构编制保障服务,助推区域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创新。从2018年挂牌设立大数据中心以来,不断探索完善数据管理与政务服务、城市运行相结合的高效运行机制。当前,数据治理现代化要求凸显,徐汇将立足实际,持续深化数据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推进“三中心”整合,积极助力政务数据高效管理

徐汇区实行大数据中心与行政服务中心、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三中心”合一,作为一个事业单位运行的模式,运行六年以来取得了较好成效。徐汇首批入选国家级“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在全市率先完成了“零差别”综合受理窗口建设,其中关键在于发挥了体制机制优势,主要有三方面特点:

一是职能协同高效。提升政务服务和城市运行管理效能,核心是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三中心”通过优化工作职能,实现统一工作机制、技术平台和数据标准,真正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有效发挥了数据基础性作用。

二是运行机制优化。“三中心”通过整合优化工作机制提升履职能力,一套班子、一支队伍、扁平管理,以推进“两张网”建设为抓手,一口统筹向上对接、横向协调、对下落实,为全区政务服务、城市运行、数据管理提供支撑保障。

三是编制资源精简。“三中心”模式有利于机构编制资源统筹使用,核心岗位的事业编制给予充分保障,纳入政务服务窗口职能部门的工作力量统筹调配。在政务服务、城市运行、数据管理整体工作职责范围内,徐汇投入事业编制量仅为中心城区平均水平的69%。

优化数据机构设置,进一步拓展数据管理范畴

对标中央和市委对数据管理的总体要求和改革任务,目前徐汇还存在以政务数据管理为主、公共数据的汇聚共享和开放开发不足、数据治理牵头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抓住机构改革的契机,徐汇拟单独设置数据局,加挂信息委和政务服务办牌子,将数据管理 1.0版升级到 2.0版,明确三个职责定位:

一是立足数据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来确定职责范围。数据局成立后,按照加强数据治理和利用的国家战略决策和部署方向,在完善政务数据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强化数据要素整合利用、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职能,凸显数据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做“大”数据局。

二是聚焦解决数据流通堵点难点来确定职责重心。目前数据资源“烟囱林立”问题缺乏牵头部门和有效解决手段。数据局成立后,将加大政务服务数据和城市运行数据平台统筹建设力度,推动“治理前哨、指挥中枢、数字底座”统一技术平台建设,以数据流通倒逼解决信息资源碎片化、业务应用条块化等问题,做“强”数据局。

三是深化数据为人服务的目标来确定职责导向。数据局成立后,将充分发挥海量政务数据汇集优势,在“两张网”建设基础上,深化政务服务“办件中心”和一网统管“事件中心”,坚持数据要素共享共用,围绕“用户体验”和“流程再造”,持续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能级,做“实”数据局。

强化服务保障,持续为数据管理提质赋能

区委编办将遵循机构设置科学优化、运行顺畅高效原则,持续加强数据管理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整合优化职责体系,处理好三对关系。处理好对上接口。加强与市有关部门对接,推进市、区协同数据标准化;统筹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放管服”改革向深度拓展。处理好横向边界。定位数据全口径、全链条、全流程管理要求,界定好与相关职能部门职责边界。例如,数字产业方面,要统筹好与区发改委、科委、经委等在数字经济发展、数据基础建设等方面的职责边界,探索形成数据驱动与产业相结合的发展范式。处理好基层赋能。发挥好区级平台枢纽和支撑功能,持续推进应用场景开发建设,形成区级平台“数据赋能”、基层“数据反哺”的良性循环,继续深化数据管理和服务向基层延伸。

二是加强编制资源保障,深化两项机制。加大编制资源挖潜力度,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对数据管理领域的编制资源保障。向改革要编制。严格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原则,划转涉改部门编制和人员,为数据局配足编制,配强力量。特别是将“三中心”调整为数据局所属事业单位后,统筹好数据局与“三中心”职责关系,不搞两个平级运行机构,提高编制使用效率。向管理要编制。结合区层面研究制定编外人员管理办法,深化创新编外人员管理方式。进一步梳理“三中心”各类服务窗口、网格巡查、数据专员等辅助岗位情况,统筹运用好编制供给、编外额度、政府购买服务等渠道,盘活用好各类工作力量,保障数据管理机构高效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