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公办学校资源配置 促进教育发展优质均衡

       
    

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内容提要〕近年来,上海市闵行区伴随区域发展、人口导入、生源聚集等因素,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紧张、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的现象客观存在。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事业编制而言,整体性、结构性缺编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建议通过科学调整优质学校布局、完善教师动态流动机制、建立储备教师补充机制等方式缓解机构编制紧张压力、提升教育资源使用效益。

 

面临的突出问题

闵行区由郊区步入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导入,总量已达271.7万,位于上海市第二,仅次于浦东新区。2020年对照市级标准测算给定公办学校编制以来,学校数量又增加了15家,“十四五”期间预计还将有大量新建、扩建学校,学生数每年增长约1万人。

1.逐年增长的学生数。截至2022年9月,全区基础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约 18.5 万人。其中,幼儿园学段约 3.9万人,小学学段约 8.1万人,初中学段约 5.0 万人,高中学段约 1.6 万人。“十四五”期间,预计还将有大量的新建、扩建学校,2023年学生约19.6万人,根据测算,2024年学生将逾20万人,仍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2.愈发紧缺的编制数。全区现有学校事业编制数于2021年全市事业编制统筹时核定,以2021年4月的学生数为测算基数。2021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学生数实际增加了1.1万名,远大于预测数,编制紧张的问题突显。按照目前全市师生比测算,学校事业编制缺口较大,学生数还在增长,未来仍将面临较大的编制压力。

3.配置不均的资源数。不同区域资源配置差异较大,有的街镇伴随产业结构调整,人口逐渐流出,学位和教师资源紧张的情况有所缓解,比如江川街道、吴泾镇的小学,已略低于全区小学平均每班38人和师生比13.6的均值;有的街镇城市化进程较快,人口大量导入,学位和教师资源较为紧张,比如莘庄镇小学平均每班41人、师生比13.9,七宝镇小学平均每班42人、师生比15.9,都高于均值。资源配置不均也体现在不同学段上,全区小学、初中、高中平均每班分布,与全市班额上限要求45人、50人、45人差异不一,高中最为紧张。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编制资源的高效均衡配置。

背后的原因分析

为解决人口大量导入后学校用编需求激增的问题,市里对各区事业编制进行跨层级、跨区域动态调剂。我们在全区公办学校医院的事业编制总量内,优化编制结构,充实加强公办学校的编制资源配置,大大缓解了公办学校事业编制不足的矛盾。但随着区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学校编制保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需求变化与区域发展之间的矛盾。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显著,吸引了大量企业、人才集聚,到七普时人口总量已经位居全市第二。然而,教育资源配置的变化速度远不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导致不同区域间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存在校际差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优质教育需求也越来越重视,本应起缓解作用的就近入学政策反而催生了“学区房”“择校热”等社会现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由此产生。

2.编制总量控制与结构性缺编之间的矛盾。学校编制总量控制,资源有限,而结构性缺编现象制约着编制使用效益。一方面,学校无法避免在编不在岗的现象,学校在编人员中因病产假、挂职、支教等原因离开工作岗位的约6百名,数量较多。25至40岁生育年龄段的女性教师约7千名,占教师总人数的四成以上,随着生育政策逐步放开,女性教师中生育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学校还有在编不在职的现象,学校在编人员中除了专任教师及少量关键管理人员外,还有部分从事教辅岗位和工勤岗位工作等非教师岗位人员约6百名,需随人员退出逐步消化。

3.学龄人口规模波动变化和编制资源精准配置的矛盾。当学龄人口处于上行阶段时,带动学校生源增加、教师编制需求旺盛;但当学龄人口处于下行阶段时,就会导致学校生源不足、教师编制超配,而编制消化周期又较长,造成不同区域间的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比如,东部某镇与中部某镇七普人口均约27万人,在两镇公办中小幼学校数量相当的情况下,前者0-14岁常住人口比后者少了近三成,两镇幼儿园在园人数相差无几,但前者小学初中在校学生数均比后者少了一半。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编制资源的高效均衡配置。

优化的意见建议

机构编制资源是稀缺资源。公办学校和医院是编制保障重点领域,需要机构编制与教育、卫生健康等主管部门通力合作,分工负责,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按照“总量不变、统筹使用,科学配置、动态调整,从严从紧、提升效益”的原则,持续推进公办学校和医院机构编制管理创新,不断探索人口流动趋势,打破层级领域壁垒,加大跨部门、跨领域统筹使用事业编制力度,持续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在配置过程中加强系统内编制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动态优化调整,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1.统筹盘活教育卫生编制,优化编制资源结构。一是坚持总量控制,增减平衡,科学配置,在现有事业编制总量内保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满足地区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二是内部挖潜,提升效益。坚持优化结构,动态调整,存量挖潜,保障基本需求,优先满足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急难需求,提高编制使用效益。三是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事业编制使用坚持从严从紧,分批、分阶段保障到位,用活用好现有编制资源。

2.科学调整优质学校布局,促进优质均衡发展。鼓励优质学校采取创办分校或接管周边相对薄弱学校的方式,增加优质学校学位供给,积极引导生源合理流动;通过学区划片、结对共建等方式,建立以优质学校为主体的教育共同体,实现师资交流、管理互动、资源共享,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与延伸,缩小校际差异。

3.完善教师动态流动机制,统筹使用编制资源。有的区域生源减少、教师数量相对过剩,而有的区域因生源增加出现教师紧缺的局面,鼓励有条件的区域打破用人方式,跨学校统筹使用教师,提高编制效益;推动教师因生源需要合理流动,支持教师跨校上课、跨学段任教;逐步完善退出方式,对确实不能正常履职的在编教师可调离教师岗位或解除聘用合同;培养有拓荒能力的名牌校长,将出色的领头人放到薄弱学校锻炼,均衡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