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波 阳依倩 黄巾松
〔内容提要〕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农村是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主阵地。推动义务教育资源更加均衡配置,是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广安市委编办聚焦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从学校布局、教师编制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全面深入调研,对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提出对策建议。
基本情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岳池县是传统百万人口大县,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教育资源丰富但较为分散,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城挤、乡弱、村空”的现象普遍存在且日益明显。
1.县域人口情况。邻水县辖区面积1909平方公里,25个镇,户籍总人口98.7万,其中城镇人口21.24万人,农村人口77.4万人。2016年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岳池县辖区面积1479平方公里,25个乡镇、2个街道,户籍总人口112.6 万,其中城镇人口16.3万,农村人口96.3万。2018年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2.县域学校情况。邻水县共有各级各类成建制学校238所,幼儿园140所(民办87所)、小学32所、初中50所、普通高中8 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所。教职工11284名,其中专任教师9346名。岳池县共有各级各类成建制学校206所,幼儿园96所(民办 60所)、小学36所、初中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1所(民办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民办)、完全中学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教职工9462名,其中专任教师9269名。
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继续向城镇转移,部分农村学校招生不足,办学规模逐渐萎缩甚至“空心化”,但城镇学校特别是城区公立学校却人满为患、一位难求。无论是城乡学校布局,还是教职工编制配备、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等,都存在一些问题。
1.学校布局亟需调整。长期以来,邻水县、岳池县一直是“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80年代中期,随着城镇化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小学数量逐渐减少。90年代中期,为应对生源减少问题,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开始实行“撤点并校”。2020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乡镇数量大幅减少,但大多数学校仍旧存在,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镇域教学资源整合不够。邻水县原来每个乡镇都有初中,两项改革时将45个乡镇调整为25个镇,除城区所在地鼎屏镇11所学校外,另有3个镇有1所学校、5个镇有2所学校、6个镇有3所学校、5个镇有4所学校、3个镇有5所学校、2个镇有7所学校。总体来看,每个镇仍然拥有多所学校,虽然将力量都整合到镇中心小学、初中,但融合度还不够,存在校舍和教师等教育资源浪费或低效的现象。二是小规模学校占比突出。近年来,农村学生向城区流动较多,导致镇域内学生人数减少。岳池县义务教育农村学校班均学生数仅为35.8名(城区为50名),且存在继续减少的趋势。2023年秋季,岳池县35所学校小学招生不足20名,100人以下的学校还有16所(含5所拟撤并学校),占比达11.5%。三是学段设置与发展定位不相适应。2020年两项改革后,教育部门提出“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的思路,但现实中很多农村学生“越过”乡镇直接进城,一些建制镇甚至片区中心镇的学生向县城、市区流动,甚至一些学生直接到临近具有更好教育资源的重庆、成都、南充等地求学。邻水县、岳池县每年均有3000名左右学生流动到县城,镇域内学生急剧减少。
2.编制管理亟需优化。当前,邻水县、岳池县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主要依据2014年中央编办等3部门印发的城乡统一的“师生比”标准,各地在核定编制时实现了高中、初中、小学总量达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编制核定办法不够完善,教师编制总量达标,并不代表每个学校的编制达标。当前主要以“师生比”“班师比”标准作为核编的重要依据,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完全兼顾区域特点和现实用编需求,机构编制核定不够优化。以邻水县为例,全县89所公办中小学总体达标,74所学校(城区 4所)达到师生比标准,15所学校(城区12所)未达到师生比标准。二是编制动态调整不够灵活,学校编制数量达标,并不代表学校工作力量达到标准。根据四川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相关政策,全省每3年左右调整一次,市县可根据生源变化情况随时调整。当前,邻水县、岳池县中小学编制动态调整,基本依据是“师生比”标准,统筹考虑公费师范生安置、特岗教师转正、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及公开考聘、教师预退休情况,预测未来1—2年情况。分别于2015年、2017年、2019年、2022年进行了动态调整,但学生由农村流入城区、由县内流向县外的时间和数量具有较大的不可预料性,导致这种动态调整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滞后性。一些教师因考调、病退、辞聘等原因离开学校,导致学校人员力量临时性不足。这些情况难以提前预判,需要下一次动态调整时才能统筹考虑。此外,现在的教师不仅仅只负责教育教学,五花八门的非教学任务让教师们没有时间备课、无法全身心教书。校医、寄宿制管理人员等岗位不在教职工编制核定范围内,但却需要专门力量,有的地方让普通教师兼职负责,影响教师教学本职。三是编制效益发挥不够高效,核定到学校的编制,并不一定在学校使用。外部抽借较严重。农村学校教师被抽借现象较为普遍,一些议事协调机构、临时性工作专班、市县部门、属地乡镇人民政府随意抽调教师帮助工作,久借不还、久挂不回。评聘机制待改善。农村教师在农村任教满30年不受岗位比例限制评高级教师职称和退休教师“返聘”政策实施后,部分教师在取得高级职称或“返聘”后,有的课时安排减少,有的不上专业主课转上“豆芽课”“延时课”,未能发挥政策的激励引领作用。考调流失较多。城区教师因为家庭和职业规划,往往将农村学校任教当作晋升职称的跳板。农村教师到城区交流学习之后,容易滋生考调、借调的想法,农村学校难有长期且稳定的师资力量保障教学。近五年,邻水县考调进城或调出外县的农村教师共有388人。
3.队伍建设亟需强化。目前农村学校虽然在正常用编进人上得到了有力保障,在引进高层次教师上也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基层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学历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年龄结构不优。邻水县公办中小学30岁以下教师占比19.76%,31—45岁教师占比43.98%,46岁以上教师占比36.26%。农村学校若不及时补充力量,教师队伍容易出现接续困难。尤其在满编或超编学校,普遍存在人员结构老龄化严重、进人困难的问题,以邻水县丰禾中学为例,46岁以上教师93名,占总数的49.73%。二是性别比例不协调。“女多男少”现象较为明显,2013 年—2022年,邻水县女教师占比逐年递增,于2016年突破50%,男教师占比逐年递减。其中小学学段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全县女教师占比67.29%,是男教师的两倍多,生源较多的城区小学更是达到了80.11%。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现象,不利于学生性格、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全面发展,群众反映强烈。三是学历层次较低。邻水县公办中小学教师以本科学历为主,占比75.53%;大专及以下学历为辅,占比 22.88%;研究生学历占比极低,占比1.59%。具有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农村学校高于城区学校,但具有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农村学校远低于城区学校。邻水县每年引进的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均分布在城区学校,农村学校难以吸引高学历教师。
对策建议
四川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要顺应人口流动趋势,坚持按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做到优质、均衡、集约、高效,不断提升可及性、便利度和群众获得感。针对“城挤、乡弱、村空”现象,要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综合考虑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和城镇化进程,详细掌握各学校所在区域的人口出生及流失情况,提前预判未来3—5年新生入学人数,按照三个一批原则,由教育主管部门论证分析,提出撤并整合优化方案,探索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一是撤销一批生源不足、自然条件差、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或地理位置不佳的小散弱农村学校。二是整合一批具有一定基础、有较好发展空间的中心镇学校,增强师资力量。三是调整一批九年一贯制为小学、一批小学为九年一贯制。同时,加快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提档升级,健全寄宿制规范化、多元化管理体系,让学生住得安心、舒心、开心。
2.科学管理使用编制。完善编制核定标准。结合区域特点、生源分布和学段差异等实际情况,自上而下细化完善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增强标准的适应性,同时给予基层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在编制整体达标的情况下,根据地方特点和教育事业发展趋势进行局部调整。优化编制测算方法。以教职工编制核定标准为基础,综合考虑教学政策调整、生源变化情况、学校布局调整等变量因素,完善编制测算方法,差异化核定城乡教职工编制。优化动态管理机制。增加动态调整频次,建立“一年一调+按需调整”机制,在一年调整一次的基础上,根据生源变化随时可进行调整,强化调编机制对适龄学生数量变化等情况的适应性。改进动态调整流程,机构编制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商定动态调整时间段,避免因不确定事件影响调整进程。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编制用编计划。机构编制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机构编制调研,掌握学校运行情况、在校学生数、班级数、实有教职工人数等一手资料,根据学龄人口的规模、结构等因素做好编制使用规划,加强对现有教育编制资源存量和教师年龄、性别、学科、学历结构的分析,编制学校用编计划,确保科学合理有序进人。比如,按照男女比例1∶1核定教师公开考聘岗位,允许年龄结构老化但空编严重不足的学校将次年退休人数纳入空编。加大引才力度。完善“特岗教师计划”和“公费师范生”配套政策,持续改善工资水平和培养环境,加强宣传吸引高素质教师,优化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结构;利用人才引进等方式,为本地区尤其是农村学校引入高层次、高学历的急需紧缺专业教师,切实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激励机制。畅通职称晋升渠道,按比例分学段核定,推动职称评定机制合理化、科学化,将农村任教经历作为职称晋升和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推动中高级职称名额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鼓励学历提升,为有意愿的农村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条件,按一定比例给予学费补贴。强化监督执纪。及时掌握长期病假、长期借调或借用中小学教师的情况,加大机构编制纪律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会同组织、人社、纪检监察、教育、财政等部门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清理规范违规借用教师,坚决杜绝在编不在岗、“小病大养”、长期“泡病假”等现象,严肃追究责任,切实提高教职工编制的使用效益,维护机构编制权威性。
(作者单位:中共广安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