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管理+财政预算”模式下的编外聘用人员管理的实践性思考

       
    

林宏军


〔内容提要〕在公共管理领域,编外聘用人员的规范化监管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当前,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编外人员管理普遍面临规模失控、成本低效、权责模糊及队伍不稳等突出问题,导致公共财政负担加重与服务质效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本文以某省探索的“编制管理+财政预算”模式为切入点,通过刚性财政约束与灵活预算调控的双轨机制,构建“编制-预算-绩效”闭环管理体系。借助大数据穿透部门信息壁垒、量化成本效益评估及激励相容的财政政策,推动管理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破解“人浮于事”与“权责错位”的治理困境。通过模拟地级市实践案例,研究技术赋能、利益协同与制度固化的改革路径,为编外人员监督管理转型提供实践参考。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地方财政持续承压的背景下,规范编外聘用人员管理成为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传统管理模式中,编外人员无序扩张、成本低效、权责模糊等问题,加剧了“财政养人”与公共服务质效不足的矛盾。为此,“编制管理+财政预算”模式通过刚性约束与灵活调控相结合,以制度创新破解管理困境,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财政可持续性提供实践路径。

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编外人员无序扩张导致规模失控。问题表现:编外人员数量缺乏刚性约束,导致规模膨胀,挤占公共财政资源。如2019年某省直机关编外人员经费占部门预算比例达37%,且年均增长率超过8%(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速5%),形成“财政养人”的恶性循环。又如B市某区未实施动态预警前,编外人员规模年增速达7.2%,远超实际公共服务需求增速(3%)。深层原因:传统“软预算”模式下,部门倾向于通过增加编外人员缓解人力不足,但缺乏成本约束机制,导致“人越多、事越繁”的怪圈。

2.经费使用效率低下导致成本黑洞。问题表现:编外人员经费缺乏标准化管理,存在隐性浪费和低效配置。如Z省某市改革前,编外人员人均成本差异悬殊,专业技术类岗位年均成本达12万元,而同类市场化岗位仅8万元,溢价率超50%。又如某市城管局辅助执法人员经费中,65%用于基础薪资,仅10%投入技能培训,导致同类案件处理耗时比专业队伍多40%。深层原因:编外用工长期依赖“以人定费”模式,未建立与服务产出挂钩的成本核算体系,形成“高投入、低产出”的结构性矛盾。

3.权责边界模糊导致管理失序。问题表现:编外人员管理责任分散,存在“用不管人、管不用人”的权责错位。如某地级市调查显示,73%的编外人员劳动合同由劳务派遣公司签订,用人单位仅负责日常使用,导致42%的劳务纠纷难以追溯主体责任。又如某事业单位编外人员中,58%从事核心业务岗位(如数据分析、项目执行),但岗位说明书合规率仅23%,存在“编外干编内活”的职能越界风险。深层原因:缺乏统一的岗位分类标准和权责清单,导致编外人员职能泛化,加剧组织运行风险。

4.队伍稳定性差导致效能衰减。问题表现:编外人员职业发展路径缺失,导致队伍流动性高、专业能力不足。如G省某市专业技术类编外人员年均流失率达28%,显著高于编制内人员(5%),关键岗位年均重复培训成本增加15万元。又如某市政务服务窗口编外人员中,81%为3年以下工龄,因业务不熟导致的群众投诉占比达67%,直接影响公共服务质量。深层原因:编外人员长期被排除在职业晋升、绩效激励体系之外,形成“临时工心态”,难以积累专业化服务能力。

“编制管理+财政预算”概念及管理设计逻辑

“编制管理+财政预算”概念:按照核定的编制数和编外人员数,确定人员支出经费并实行总额包干。其中,编外人员由用人部门按照“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的使用管理模式,逐步通过项目预算中的人员经费预算加强规范管理。该模式的创新性在于构建了“编制-预算-绩效”三位一体的闭环管理系统,其核心管理哲学是通过制度设计诱导组织自发形成成本节约意识,同时保持公共服务供给弹性。“编制管理+财政预算”管理设计逻辑:

1.聚焦财政约束刚性与效率提升。一是财政约束刚性化。通过“编制数+编外数”双核定机制,建立人员经费支出的硬约束框架,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中“软预算约束”问题。2019年某省直机关案例显示,编外人员经费占部门预算比例达37%,且呈逐年递增态势。二是资源配置效率化。“总额包干”机制引入市场化的成本控制理念,将人员成本从固定支出转变为可控变量。如S市某区政府部门通过该机制,三年内实现人均行政成本下降12%,而公共服务供给量提升15%。三是管理责任明晰化。“增人不增资”规则倒逼用人单位建立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将管理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某部委直属事业单位实施后,部门自主开展岗位竞聘率提高至85%,人员流动率从3%提升到11%。

2.突出编制内外差异化管理与灵活调整机制。一是双轨制预算体系。编制内人员:基数法预算(编制数×人均标准),编外人员:项目预算制(服务需求×单位成本)。例如Z省某市将编外人员细分为专业技术、辅助服务等5类,分别制定差异化预算标准。二是动态调节机制。建立“红黄蓝”三级预警系统,当编外人员占比超过15%触发黄色预警,超20%启动红色调控。B市某区应用该系统后,编外人员规模年增速从7.2%降至1.5%。三是绩效挂钩机制。将预算结余的 30%转化为部门绩效奖励基金,形成正向激励。G省某试点单位通过该机制,2022年节约人员经费800万元,其中240万元用于员工能力提升项目。

3.体现从规模控制到质量提升的治理升级。一是成本控制传导链。编制核定→经费包干→部门自治→效率提升。如某省教育厅通过重新核定编制,将冗余的127个编外岗位转化为购买服务,年节省财政资金890万元。二是管理行为转变路径。预算硬约束→用工理性化→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某市城管局实施后,辅助执法人员减少23%,但通过装备智能化,案件处理效率提高40%。三是制度进化逻辑。从“以人定费”到“以事定费”最终实现“以效定费”。S市某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通过建立服务标准量化体系,使人均服务成本降低18%的同时,市民满意度提升9%。

国际经验镜鉴和风险防控

1.国际经验镜鉴。一是新加坡动态编制池。政府部门可按需申领“临时编制额度”,但需支付年化6%的使用费(高于基准利率2%),倒逼高效用工。近五年编制池周转率提升至170%。二是英国公共服务外包竞争。通过《公共服务(社会价值)法案》要求编外岗位招标时,竞标方必须承诺15%以上的效能提升,伦敦市议会借此降低市政养护成本23%。启示:刚性约束需搭配市场化竞争,建议试点“编外岗位竞标制”。

2.风险防控机制。一是服务缩水风险。设立质量保证金制度:部门动用预算结余时,预留30%作为服务质量抵押金,按公众满意度分阶返还(如满意度<70%全额扣减)。二是隐性用工风险。建立劳务派遣穿透监管:将劳务外包费用纳入“人员经费占比”核算,某市改革后暴露11家单位通过虚假外包规避监管。三是财政波动风险。设计预算平滑基金:经济下行期可申请不超过上年结余50%的应急贷款,利率与GDP增速挂钩(如某省2023年利率=5%-GDP增幅×0.5)。

模拟地级市编外聘用人员管理解决方案

该方案基于委托-代理理论,通过预算包干契约明确部门权责(如编办监督编制、财政管控资金、人社规范用工);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结果导向”原则,将编外人员人均成本效益比(公共服务产出量/财政投入)作为核心KPI。通过数据穿透实现精准识弊、成本量化消除认知分歧、财政激励引导主动变革,形成“技术赋能—利益共容—制度固化”的可持续改革路径。关键突破点在于将抽象的改革目标转化为部门可感知、可计算的现实利益,破解传统改革中“上面热、中间温、下面冷”的执行困局。

1.用大数据穿透部门信息壁垒。目标:打破部门数据孤岛,实现人员、岗位、资金的全流程动态监控。一是构建全市政务数据中枢。操作步骤:(1)开发“编外人员管理系统”,接入组织、财政、人社等6个部门数据库。(2)设置32个关键数据字段(如岗位编码、薪酬标准、合同期限、绩效得分)。实例:某市通过数据中枢发现17家单位存在“一人双岗”,涉及重复发放薪酬230万元。二是建立智能预警模型。(1)开发“红橙黄”三色预警算法。(2)自动推送整改指令至部门负责人政务钉钉。案例:C市某区教育局触发红色警报后,系统自动冻结其新增用工权限,倒逼清理冗余岗位63个。

2.通过可量化的成本效益比争取部门支持。目标:建立客观绩效评估体系,降低改革推进阻力。一是开发“成本效益雷达图”。应用案例:某市行政审批局编外窗口岗:改革前人均成本6.2万,综合效益值1.05。引入智能叫号系统后人均成本5.8万,效益值提升至1.37。二是实施“标杆对标管理”。操作流程:(1)选取省内3个先进地市县建立成本基准库。(2)计算本地岗位成本偏离度。实证数据:某市12345热线客服岗成本偏离度达+38%,经流程再造后降至+9%。市政养护岗通过机械化替代,偏离度从+45%逆转为-12%。三是设计“改革红利可视化”工具。实施工具:(1)开发“节支增效计算器”:输入压缩编外人员数,自动生成可支配资金额度。(2)建立“资金置换通道”:每减少1个编外人员,允许50%节余资金用于部门急需事项。激励案例:某市环保局主动压减22个编外岗位,将110万元节余资金用于购买无人机监测设备,案件查处效率提升3倍。

3.设计激励相容的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制度设计使部门利益与改革目标同向而行。一是“三阶梯”预算包干机制。执行案例:W市某街道通过优化排班节约23%人员经费,将80万元结余资金改造社区食堂,群众好评率提升40%。二是建立“编外效能债券”。运作模式:(1)部门可申请不超过上年人员经费20%的债券额度。(2)债券利率与改革绩效挂钩。实例:某区卫健委发行500万元债券用于AI导诊系统建设,因门诊效率提升25%,实际融资成本仅5.2%,低于市场利率1.8个百分点。三是实施“动态编制银行”。交易规则:(1)部门每压缩10个编外岗位,可兑换1个机动编制 (3年使用权)。(2)编制年利率:首年0%,次年3%,第三年6%(倒逼及时归还)。实证效果:N市通过该机制回收386个编外岗位,发放机动编制38个,关键岗位专业人才占比提升18%。

在地方财政承压与公共服务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实施“编制管理+财政预算”模式对规范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具有显著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有效性。必要性层面,传统编外管理模式长期存在规模失控、成本低效、权责模糊等结构性矛盾。这些问题倒逼财政资源配置机制改革,亟需通过刚性约束与制度创新破解“财政养人”与“服务不足”的双重困境。可行性层面,该模式依托技术赋能与政策协同,已形成可复制的实践路径。大数据技术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动态预警机制实现精准调控;激励相容政策如“三阶梯”预算包干和“动态编制银行”,有效激发部门内生动力,证明制度设计具备落地基础。有效性层面,实践案例表明,该模式显著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与服务效能,印证了“编制-预算-绩效”闭环管理在控制成本、提升质量上的双重优势。

综上,该模式本质上通过财政控规模、技术提效能、制度防风险的三维重构,既回应了“政府过紧日子”的现实要求,又践行了“钱随事走”的现代治理理念。未来需以地方法规固化改革成果,最终实现编外管理从“被动管控”到“主动优化”的范式革命。

(作者单位:中共海口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