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推进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等工作,为长宁奋力打造“四力四城”,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提供坚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坚持优化协同高效,促进“两网融合”提升服务效能。区委编办积极推进城运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大数据中心的“三中心”整合工作,以机构整合为牵引,以优化协同高效为原则,推动“两网”数据共享、功能融合、流程再造,把新组建的城运中心打造成为承接“两网融合”建设职责的协同指挥机构。明确功能定位,区城运中心由依托“一网统管”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发挥枢纽作用向通过“两网双向赋能”实现城市运行、政务服务、数据治理和应急处置一体化运行转变,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优化主要职责,明确区城运中心统一负责城市运行、政务服务“两网”建设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等职责,区政府办公室和区应急管理局共同承担城市运行、突发事件应急综合协调职责,配合承担区委区政府总值班室值守保障;政务服务和数据治理的相关职责在业务上仍受区政府办公室及其相关业务科室指导。精简内设机构,整合设立系统运行科和数据应用科,统一负责“两网”信息化项目规划建设,落实数据归集和应用管理等工作。“三中心”整合后,在形成数据资源共享应用新格局、破解政府行业监管领域老问题、管理数据赋能便民服务新场景等方面已初显成效。
二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助力重大国家战略任务初创佳绩。在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任务中,区委编办在不突破现有区政府工作部门机构限额情况下,根据市委编委关于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设置的文件精神,主动跨前,积极研究创新开发区管理机制,探索实施企业化管理,形成相关建议方案,提出设立东虹桥发展办公室,依托区属国资企业临空公司实体化运作,负责做好招商引资、平台落地、项目推进等具体工作。在力量配置方面,以临空公司员工为基本工作力量,积极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和片区属地街镇的机关干部或事业人员带着服务、带着项目、带着政策进驻东虹办,解决东虹办工作力量问题,把营商服务职能和惠企服务事项直接送到园区和企业。东虹办成立以来,紧扣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加快推动相关政策落实落地,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形成先发优势。
三是统筹使用编制资源,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落地生根。长宁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基层立法联系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的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也是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的基层窗口。面对街道层面编制资源有限的情况,根据“创新人员管理方式,保障基层工作力量,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等工作要求,区委编办积极推动街道统筹使用编制资源,在不突破虹桥街道编制总量前提下,统筹配置立法点工作人员,形成“1名副处级领导+1名正科级公务员+2名事业编制+X名挂职干部”的人员配置模式,充分保障立法点工作力量高水平运行。多年来,虹桥立法点主动担当,积极探索立法意见征询新形式,丰富民主立法新实践,成立至今共参与68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询,上报意见1608条,121条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