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委编办以谋深做实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为目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管理质效、提升队伍素质,持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一是坚持系统谋划,找准资源配置最优路径。完善机构职能配置,根据改革要求组建区委社会工作部,明确承担地区协调联络职责,发挥职能部门与街镇“老娘舅”作用,推动条块合作共治,上下联动共管。按照上下对应原则,同步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立项等职责划转至区财政局、社会组织培育扶持等职责划转至区民政局,确保社会治理主责主业更加聚焦。同时,对部分存在争议职责,遵循“先立后破”原则,完善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凝聚工作合力。强化编制资源保障,对标精细化治理要求,综合分析研判用编需求,加大对区委社会工作部编制保障力度,切实增强编制保障的前瞻性。主动应对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挑战,加强民营企业、新就业群体等领域阵地建设,壮大“条线”骨干力量储备,为全区基层党建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提升质效最优方案。夯实履职平台建设,明确由街镇分管领导牵头抓好“两企三新”、社会治理工作,突出强化社会工作办公室与社区党建办公室工作联动,加大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人员统筹使用力度,着力解决职能与人力配置分散问题。发挥综治中心(法治服务中心)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平台作用,凝聚社区平安办公室、司法所、信访办公室等机构力量,整合法律咨询、人民调解等多方资源,探索建立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机制。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修订《下沉准入管理办法》,强化源头管控,细化工作要求,规范管理流程,探索下沉职责管理闭环。建立全覆盖居民区监测点,常态化开展定期监测,系统掌握减系统、减证明、减考核创建等基层减负情况,持续巩固基层减负成果。优化监督考核机制,赋予社区对部门“约请吹哨”评价权,优化街道对部门考核绩效权重,助推基层从解决“一件事”向“一类事”转变。
三是坚持管理创新,打造聚智赋能最优品牌。扎实推进培训阵地建设,盘活全区教育培训资源,搭建以区业余大学、区党建服务中心、区老年大学等为主的组织架构,建立面向全区新兴领域党组织、党务工作者和党员群众的静安区城市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学院,使之成为全区各街镇、居民区基层治理骨干接受“同质等效”教育培训的供给地。构建多元培训资源体系,坚持“以学促干、以干践行”,针对新兴领域党建人才缺失、社区工作者执行力不足等问题,建立跨专业、跨领域、跨区域、专兼职相结合的“百优师资库”,采取“基层工作基层讲”“小班化”等培训方式,持续推动社区治理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