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内容提要】政务公开是我国在建设法治国家、深化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本文深入分析了政务公开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对如何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适应政务公开要求的服务型政府提出了对策建议。
建立政务公开环境,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更好地实施公共管理,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营造公平、开放的政治环境,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升社会主义行政组织的行政能力和回应能力。
政务公开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
政务公开是社会主义制度完善自身发展的产物,它指的是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在开放的环境下展开。在社会主义市场建立完善过程中,政务公开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产生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不仅涉及行政组织结构体制,而且深入其运行体系;不仅对传统行政管理方法提出了挑战,也促进了行政管理理念的更新。
一、政务公开影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诸多方面。第一,政务公开促使行政管理方式走向透明。透明的行政过程,可以保证公民和市场主体的利益,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更高的可预见性和判断、控制能力。政务公开采取透明的行政方式,将行政过程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既可以通过公众监督减少行政系统内的监督成本,又可以加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第二,政务公开确保行政管理机制更为民主。政务公开是满足公众对政务过程了解需求的重要做法。政务公开构筑的政府和公众的互动关系,能够满足公众个人管理动机的需要。通过政务公开,公众可以将其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意见、建议反馈给政府,对社会事务发表见解,这种机制充分激起群众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发挥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能动性,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政治生活中。第三,政务公开促进政府管理理念由管理型走向服务型。政务公开要求政府行为“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要求政府在行政过程做到为广大公众服务,要求全体行政人员树立服务理念,要求政府负有主动公开的义务,要求收集公众对政府行政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可以促使政府行为充分体现公众的利益和呼声。
二、政务公开影响我国行政权力的运作过程。政务公开的产生和发展对行政权力运作过程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和作用。第一,提高行政管理计划工作的实效性。政务公开要求政府在制定宏观政策、对综合利益和政策资源进行分配时,公开政策问题的讨论过程,采取公开听证等形式,扩大各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力度,听取各方意见,使行政管理的计划能够有的放矢,提高实效。第二,加强行政管理组织工作的灵活性。政务公开活动的开展,促使现代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要求政府组织结构及时进行优化和重组,建立网络化和扁平化的结构体制。这种结构将权力分散到行政网络中,可以及时收集信息及其变化情况,重视开放系统和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换,重视分散化的决策体系和参与式的决策过程,更加富于弹性和变化。第三,减少行政管理执行工作的阻碍,提高工作实效。通过政务公开这一平台,减少各级政府对政策传递和理解的不一致,减少执行上的阻隔,减少上级政府和公众的中间沟通环节,减少公众因对政策理解出现偏差导致的执行不力;在执行过程中保持同公众的联系,将公众需求作为调整政策的重要参数来考虑,提高政策认同度,降低政策推行成本。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
适应政务公开要求的新型政府
一、优化重组行政组织结构。适应政务公开要求,重组行政流程,首先要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加以调整,改变封闭的行政组织结构,使组织更加开放,结构富有弹性和灵活性。这要求政府按照科学化的管理方式进行规范和组织,将管理过程规范化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基本宗旨是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工作秩序,保证系统运行的效果,为政府行为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预测的系统环境,为建立有条不紊的工作秩序、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组织上的保证。
二、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合理配置行政的纵向权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有序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政务公开是要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协调规范运转的行政体系,更要求中央和地方加强沟通,在赋予地方相应行政决策权力的同时,保证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权威性和对地方政府的刚性约束机制,保证政令畅通,信息流动快速准确;地方政府应使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同全国的整体利益协调一致,结合本地具体情况,搞好地方政府的经济调节,以保证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落到实处。
三、鼓励公众参与,加强沟通激励机制建设。政务公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在使政府行政管理过程公开化、透明化以加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督的同时,要求政府公开接受公众反馈信息,就政府行政过程中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政策调整及环节运作情况,征询公众意见和建议,以便争取公众支持,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达到行政管理的目的。
四、公开工作过程,加强效果评价机制建设。政务公开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工作运转廉洁、透明、高效,要求政府根据公众对其工作过程的评价,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政府可以根据绩效考评的结果合理调整工作方法,体现公众要求,切实将管理方式由暗箱操作转变为透明行政。
五、转变行政观念,加强行政队伍素质建设。首先,在行政人员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行政理念。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应当树立起“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政务公开意识,并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宗旨和准则。其次,提高公务人员的行政职业能力素质。公开并优化选拔过程,将道德好、素质高、业务精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公开考核、奖励、晋升、培训、处罚等相关规定,激励公务人员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培训公务人员,使其具备相应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在职能部门工作的公务人员需要更加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规范自己行为、提高执法能力的标准。
六、发展电子政务,加强政府信息技术建设。建立符合政务公开要求的新型政府,必须有信息交换机制作为技术支持,电子政务工程就是这一重要的技术手段和途径,它实现了政府管理中多种管理方法的协调和创新,并将公共管理和服务理念贯穿到组织运行机制中。当前,电子政务的发展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健全网络体系,建立快速灵敏的传递机制,通过电子政务加快政务公开的推进步伐。未来政府服务将朝“一站式”、“24小时”、“自助式”服务的方向发展。电子政务通过其技术方式的转化,使政府服务更快捷、方便,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在政务公开环境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有望借助于互联网络等技术手段在现实世界中得以贯彻。(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