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编办
【内容提要】武汉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服从大局,迎难而上,把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作为全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从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入手,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做到组织领导到位、思想认识到位、清理工作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四个到位”,确保全市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008年7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中央编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党政机关消化超编人员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11年前完成地方党政机关消化超编人员的任务。武汉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服从大局,迎难而上,把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作为全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从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入手,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做到“四个到位”,确保全市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组织领导到位
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工作能否扎实顺利进行,组织领导是否到位是关键。武汉市成立全市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工作领导小组,市长、市编委主任阮成发亲自担任组长,市委副书记胡曙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袁善腊,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卢国祥,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彭丽敏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市编办承担具体工作,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制发了《关于2011年前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的通知》,明确了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领导体制和方法步骤等,要求全市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工作必须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坚持服从时间任务、服从工作质量、服从稳定大局,有计划、有重点、有节奏地稳步推进实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全市13个区、2个开发区和市直各部门都把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合力推进这项工作。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其他领导协同抓、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和人事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为全市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深入开展宣传发动,确保思想认识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统一,才能保证步调一致。武汉市党政机关超编人员量大、面广、性质多样、成因复杂。在2011年前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武汉发展的需要,是当务之急,更是大势所趋,需要全市上下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武汉市委、市政府对解决好全市党政机关的超编问题高度重视。2008年12月3日,召开市编委会,专题研究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工作。阮成发市长强调,一方面要坚决按照中央的要求,管住总量,限制增量,确保三年内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盘活存量,充分利用有限的编制资源,为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机构编制保障。2008年12月1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部署全市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工作。会议传达了中央编办文件精神,通报了全市党政机关超编情况,提出了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市委领导同志作了动员讲话。会后,各区经过充分准备,纷纷在一周内召开相关会议,全面启动了消化解决区级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工作。市直各部门也深入开展思想发动工作,对消化解决超编人员工作做到早动员、早部署、早行动。
从科学决策到周密部署,再到深化宣传,不断拓展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全市党政机关形成了消化解决超编人员的良好氛围。各区、市直各部门识大体、顾大局,充分认识到党政机关超编问题,不利于降低行政成本,不利于规范管理,不利于作风建设,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充分认识到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是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科学发展、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实现依法管理、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步骤,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具体要求,是优化党政干部结构、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实际行动。全市上下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真正把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认真摸清超编底数,确保清理工作到位摸清底数、掌握实情是科学制订规划的依据和前提。为全面掌握全市党政机关超编人员的基本情况,武汉市集中清理党政机关超编人员,摸清底数,吃透情况,找准问题,服务决策。一是组建专班。市编办专门成立了清理工作小组,各区编办指定专人,市、区联动,集中力量,同步推进。二是认真清理。对全市党政机关使用的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机关编制、专项编制、事业编制以及政策性安置军转干部情况进行了认真清理。清理工作落实到单位、到岗位、到人头,全面掌握了党政机关超编人员的具体数字和编制性质、2008—2011年分年度到龄退休人数。三是锁定数据。结合2008年编印的《武汉市党政群机关机构编制资料汇编》中的统计数据以及武汉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网的相关数据,反复核对,精心测算,确保全市党政机关超编人员不错不漏。
从统计数据分析来看,近几年来,武汉市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要求,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严把人员“进口关”,清理超编、混编混岗,以及清退临时借调和违规进入人员,实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推进和完善编制管理实名制,努力解决党政机关人员超编的问题,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武汉市为党政群机关和政法系统自行核定了一些编制,与现行的中央政策、法规不相适应,形成了4000多名超编人员需要消化解决。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核销党政群机关使用的机关专项编制形成的超编;二是核销原自定的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形成的超编;三是核销原自定的用于政府部门派出机构的专项编制形成的超编;四是核销政法系统自定编制形成的超编;五是政策性安置军转干部形成的超编,近几年,武汉市每年接收700至900多名军转干部,其中80%以上进入党政机关,由此占用了大量行政编制。通过集中清理,对全市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科学制定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三年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学制定三年规划,确保工作措施到位
为保证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武汉市编办积极主动做好协调工作,注意把问题想透、把困难想足、把工作做细,在梳理汇总各区和市直部门提交的三年规划的基础上,立足市情,统筹安排,制订了2011年前全市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的总体规划,明确了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的具体时间表、主要途径和保障措施。武汉市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工作,实行市区联动,分级负责消化,分步组织实施。按照机构编制分级管理的原则,市、区党政机关超编人员问题分别由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分级负责消化,逐步解决。主要采取六种途径:
一是分解现有编制资源消化超编。将中央、省下达给武汉市的用于解决党政机关自定编制的行政编制和中央、省补充下达的2006年、2007年安置军转干部的行政编制,分解下达给各区和市直相关部门,通过盘活现有编制资源,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
二是分类置换编制消化超编。坚持按照单位性质分类消化解决超编人员,行政编制严格限定用于党政机关。对于机构性质为党政机关目前使用事业编制的,使用行政编制逐步置换消化;对于除工、青、妇以外的其它群团单位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过去已使用机关编制、专项编制的,按有关规定使用事业编制进行置换;对于以行政编制为主,使用了少量专项编制的单位,将专项编制予以核销。
三是自然减员消化超编。对超编的区和市直党政机关,每年将不少于50%的自然减员空出的编制,用于消化解决超编人员。
四是通过改革进行动态调整消化超编。为确保各区、市直各部门到2011年完全不存在超编人员现象,通过分解编制、分类置换、自然减员消化超编,在全市党政机关总体上不超编的情况下,对于仍然存在结构性超编的个别单位,以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通过职能调整、横向动态调剂、改革精简和人员分流,解决超编问题。
五是鼓励提前退休。按照《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相关部门研究出台鼓励机关干部自愿提前退休的人员分流政策。
六是鼓励机关人员往企、事业单位流动。为机关干部到企、事业单位任职,领办企业,发挥专业特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为完成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工作任务,武汉市确定了“四项保障措施”:
一是严格控制进口。各区、市直各部门自然减员空出的编制,优先用于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2011年前,消化解决超编人员任务较重的单位,在超编人员未消化前,只允许政策性安置军转干部和按照退三进一的办法少量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
二是加强计划管理。党政机关在录用、调入人员时,必须先由机构编制部门核准用编计划,确保在编制限额内有计划地配备人员。对军转干部安置,按中央补充行政编制的比例安置到行政机关。对消化解决超编人员任务重的党政机关,除领导班子调整外,严格控制从市外、企事业单位往党政机关调入人员,严格控制从下级机关往上级机关调入人员,严禁超编进人。
三是加强监督检查。每年底,武汉市编办组织专班对各区和市直有关单位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三年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没有完成当年消化解决党政机关超编人员规划的区和市直党政机关,当年不能评为绩效管理先进单位,次年停止一般性公务员招录。
四是健全完善长效机制。认真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机构编制绩效考核、机构编制问责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完备的机构编制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实现机构编制的长效管理,从根本上解决超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