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 管好用活编制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胡 越 平

【内容提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把握发展规律,全面总结发展经验,深刻分析我国发展阶段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机构编制部门作为负责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职能部门,必须自觉地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中去考虑和定位,必须自觉地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和实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建立“五个体制”,为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全面振兴增添动力


    体制机制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导向性作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要将是否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检验机构编制工作成效的标准。从机构编制工作的角度出发,围绕实施投资拉动、改革推动、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要逐步建立坚强有力、灵敏有效、务实有度的经济调节体制。按照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要求,深入研究“市场究竟做什么,政府究竟做什么”,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理顺市场、社会和政府的关系。解除政府部门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实现政府从对资源的计划配置角色中淡出,从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直接管理、微观管理中隐退,从运动员到裁判员、由划桨到掌舵的角色转换。大力发展、不断完善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将资源配置职能逐步转给市场。着力转变政府履行经济调节职能方式,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配合有关部门着力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形成完善的经济调节体系,促使市场主体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上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要逐步建立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制。按照加强调控、完善职能、综合监管的要求,逐步建立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政府综合市场监管机构。着眼于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监管体系的需要,研究整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市场监管职能,探索组建具有政府监管市场综合职能的组织工作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发挥政府在市场监管中的主导作用,并与行业监管、舆论监督和群众参与形成有机协调的市场监管体系,要根据规范、监督和执法管理市场行为的需要设置市场监管的组织体系。为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淡化政府主导功能,实施行业监管为主、社会监督和广泛参与的监管模式体系打好基础。


    (三)要逐步建立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制。要围绕改善生存性民生、保障发展性民生、解决安全性民生问题,加强公共教育、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就业保障、交通住房等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统筹研究、框架设计和制度创新,从体制机制上研究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问题,积极探索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当前要着力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要重点推进城乡间、城区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学校结构;完善职业教育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重点推进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普及工作;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医药分开。文化体制改革要重点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企业转制,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品牌文化产业;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重点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四)要逐步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研究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和机构,理顺关系。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真正实现民间化和自治性。创新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途径,采取委托授权、契约和招标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进入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性公益性事业领域,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使政府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五)要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要着力理顺政府及部门之间的关系,合理界定政府部门职能;理顺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关系,尽量减少政府职能体外循环。要明确和强化责任,着力解决多头管理、权责脱节问题;要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防止推诿扯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要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调整和规范市、县、乡四级政府的事权关系,突出不同层级政府履行职责的重点,提高各级政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自主决策、科学决策能力。按照新的城市布局规划构想,注重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为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提供基础性服务。要完善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条块结合的协调配合机制。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会同有关部门,定期清理界定行政审批事项,能下放的权限一律下放给县(市)、区,切实解决审批“里一半外一半”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积极研究经济发达镇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适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调整规范行政执法类、公益类事业单位,稳步推进中介服务类和生产经营类转企改制工作。努力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


    完善“三项机制”,为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全面振兴科学配置执政资源


     机构编制是重要的执政资源。要把提高机构编制配置和使用效益作为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落脚点,切实找准机构编制工作与经济建设的切入点。坚持用科学化的思维谋划机构编制,用精细化的管理盘活机构编制,用效益化的理念用好机构编制,促进各部门、单位编制员额、结构与其职能履行相适应。


    (一)要完善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和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要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研究制定管政策、管总量、管标准、管结构的机构编制宏观管理机制。研究探索县级人员编制总量控制标准和各部门、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标准。从人口、区划面积、财政收入、工作量等指标入手,合理确定编制总量控制范围。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设置和调整机构。要及时了解党委、政府中心和重点工作,认真分析各部门、单位职能任务变化情况,及时跟进,随时调整。要盘活事业机构。科学界定事业单位的职能和业务范围,了解掌握事业单位职能履行和业务运行情况,撤并职责弱化、职能相近、任务不足、长期放假的事业单位,清理“空壳类”事业单位,停止审批自收自支事业机构和编制,促进事业单位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根据任务调剂编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部门工作任务的变化,按照把住总量、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动态调整的原则,适时对机关事业单位编制进行调整和优化,实行空编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加大编制调控力度。对职能弱化的,要逐步核销编制;职能转移的,要相应划转人员编制;职能强化、任务增加的,要适当增加编制,切实提高编制使用效益。要按照结构进人员。把住机关、事业单位的岗位和专业结构关,控制人员无序增长;为高素质人才引进、储备提供编制保障,确保有限的编制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要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机制。研究完善实名制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完善人员编制管理,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建立形成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相互配合协调机制,形成控制人员编制过快增长的工作合力。不断完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加强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日常开发使用。进一步完善“单、证、帐、库”联动运行、滚动更新的实名制管理模式。


    (三)要完善机构编制检查监督机制。加大对机构编制工作检查监督力度。坚持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制度,适时开展专项检查监督和定期检查监督。加强职能运行、机构配置、编制配备、新进人员的监督,防止出现缺位、错位、越位和滥设机构、随意增加编制、违规新进人员等现象,不能查处在后,更要预防在先。建立地方、部门主要领导机构编制管理离任审计制度。把机构编制管理情况纳入地方和部门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进一步强化“12310”机构编制监督举报电话和群众来信来访的受理工作。按照中央纪委《关于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加强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问题的查处,切实维护机构编制工作的法规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提高“五种能力”,增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全面振兴的本领和水平


    机构编制部门作为机构、职能、编制等组织资源的配置者,其工作理念、整体素质和执行力等,直接决定机构编制工作的成效,影响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水平。机构编制干部要以高度的自觉,在自己的思想观念层面、工作重心和作风方面先转早转,切实增强机构编制部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履行职能的水平,更好地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全面振兴的要求。


    (一)要提高把握大局的能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完善政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关系着党政机构的高效运转,政策性强、敏感度高。机构编制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自觉地把机构编制工作同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紧密联系起来,置身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思考问题、谋划工作、创新实践。


    (二)要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要学会捕捉发展机遇,洞悉发展走势,掌握市场规律,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是什么、进展情况、需要什么,及时跟进,使机构编制工作真正与全市经济重点工作相融合、相协调、相一致。使机构编制工作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


    (三)要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本身就是创新,每一次改革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上一次改革基础上的创新。改革创新是推进工作的强大动力,要在新的起点上,完成自身由“传统的、封闭的、计划的、管理的”机构编制向“现代的、开放的、市场的、服务的”机构编制的转变。要建立鼓励创新机制,形成支持创新的条件,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


    (四)要提高综合协调的能力。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谋划体制、机构、职能、编制等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建议,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主动为各部门转变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水平、改进工作机制、创新管理办法提出意见和建议,提高服务水平。要改进工作方法,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善于协调。加强机构编制系统的沟通协作,建立制度化的联系沟通渠道,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五)要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机构编制干部必须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长期坚持,始终保持思想活力。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