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绥阳县蒲场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综述 秦兴勇
【内容摘要】贵州省绥阳县蒲场镇2006年启动实施的机构改革,是在乡镇政府职能严重错位、越位和缺位、农村上层建筑极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开始的。通过科学定位政府职能,优化机构设置,建立有利于乡镇职能转变的各种新机制,使政府的职能转到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上来。党委、政府的执政方式和运行方式转到了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和加强引导和服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经济上来。通过改革,实现了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转型,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小康进程,是新时期乡镇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创新农村行政管理体制,使农村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科学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基础性保障。绥阳县蒲场镇自2006年实施乡镇机构改革以来,在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蒲场镇基本情况
蒲场镇地处绥阳南大门,距遵义市28公里,距绥阳县城11公里,S207省道贯穿全境,交通便捷。镇域面积136平方公里,有耕地3.2万亩,镇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全省17个万亩大坝之一,具有发展农业的诸多有利条件。镇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9669人,其中农业人口37234人,非农业人口2435人。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88亿元,农业总产值1.68亿元,财政收入1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90元。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工业弱镇,财政穷镇。大量人口居住在农村,依赖土地生存,这种经济结构与人口结构决定了镇党委政府发展的重点在农业,管理的重点在农村,服务的重点在农民。
2006年机构改革前政府工作状况2006年乡镇机构改革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乡镇政府是典型的全能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主要表现在:一是催粮派款,刮宫引产成为乡镇工作的重头戏,税费征收和计划生育都是一票否决的工作,镇政府大部分行政资源和精力都耗费在这两项工作上。二是催种催收。每到季节上,从上到下层层开会动员,指令下达生产计划,强迫农民种这种那,干部疲惫,农民反感。三是形形色色的检查、考核、评比达标等活动层出不穷,乡镇应接不暇,疲于奔命。与农村改革发展的迫切需求形成越来越大的落差。以上这些工作在耗尽乡镇全部财力和人力的同时。农村急需的社会管理、农民急盼的公共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农民的权益保障等严重缺失,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农民增收缓慢,农村矛盾重重,改革势在必行。
机构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把镇政府的主要职能定位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具体的工作职能为:一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二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三是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耕地、生态环境,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加快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建立健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种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推动农村各行业协会加快发展。这一职能定位,更加贴近农民群众所需,更加体现为农民服务的取向。
(二)综合设置机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效的组织保证。
过去无论是党政办事机构,还是服务性事业单位都存在设置过多,工作职责过于分散,没有形成实施为民服务的高效精干组织。集中抓中心工作组织不起来,从事技术性服务工作的心静不下来,为民服务职能没有真正履行好,干群关系紧张加剧,农村社会不稳定,经济发展迟缓,针对这些问题,蒲场镇在组织实施乡镇机构改革时,按照省、市、县党委、政府的要求,对镇党委、政府办事机构实行精简,进行综合设置,不再设置党委和政府两套办事机构。领导干部实行交叉任职,从而大大减少了领导职数;事业单位的设置充分体现技术性服务特点,实行综合设置。
组织机构建立起来后,对各机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一是明确党政办事机构职责和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二是对事业单位按其管理体制进行分类,明确县直部门和镇党委、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权责,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无论是职责权限的确定或是考核的内容都要充分体现为民服务的宗旨。如:为了加强对人事关系在县政府工作部门设在镇的延伸机构或派驻机构的管理,建立了经费约束机制,就是把所有延伸机构或派驻机构的经费预算由镇按规定报批,经费的使用由单位提出使用意见后报镇长审批。同时,建立了年终目标考核制度,就是把延伸机构或派驻机构的工作纳入全镇的工作盘子,作为一个总的工作目标单位进行统一考核和奖励。对人事关系由镇管理的事业单位,县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履行业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考核的职责与权限。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业绩的考核主要由服务对象说了算。这样就形成了上下联动,全方位监督的工作和考核相结合的良性工作机制。长期困扰我们的“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和“既看不见又管不着”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为民服务功能得到加强。
(三)以新的体制建立为契机,加强服务指导,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对镇党委、政府进行了明确的职能定位,机构建立健全并明确机构和人员岗位职责,理顺各方对不同管理体制的事业单位的管理权责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对农民和不同农村经济组织进行服务指导,成了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几年来的探索,我们探索了一些做法。<br<
2.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产品产值。为了降低农民应对市场的风险,在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县率先成立了蒲场镇蔬菜营销协会。现在已有七个分会,协会会员从最初成立时的几十户发展到现在的千余户。在着力推动精品化和精细化种植,着眼大市场,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土地的同时,避免因产量增多“菜贱伤农”问题的出现,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及时引导进行产业布局和规划调整,在“特色”上做文章,着重培育优势品种,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局面。协会负责新品种引进、技术指导、选种育苗和蔬菜外销等工作。农民只管一心一意种菜,其他事情交由协会负责办理。在蔬菜营销协会的组织推动与市场需求的拉动下,该镇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收入也大幅增加。目前,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正在研究市场所需,结合镇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着手指导成立果树协会和商贸协会等其他经济组织,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3.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镇党委、政府针对农产品储藏上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投资30万元进行冷库建设,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为全镇水果和蔬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资金支持,又统筹解决了全镇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农民收入又有了新的和稳定的增长点。
4. 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农村经济快速转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实际出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社会事务办公室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职业技能培训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充分利用县域教育资源,同县职中联合举办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重点是刚从初、高中毕业但未能升学的学生,通过适用性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和资金,加大订单、定向等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大批外出务工人员一方面为家乡建设积累了资金,另一方面开阔眼界、学到更多的致富技术和本领,成为发展家乡经济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生力军。三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现代教学方式和手段,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和开展农民技能培训。让农民群众在及时了解党对“三农”政策的同时,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学到更多的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增强其增收致富的本领。远程教育对农民群众来说是一个新事物,为了让农民群众更多地了解远程教育,更好地利用这一优良的教育资源,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致富本领,镇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采取上门服务,让农民群众现场感受有关农作物生产,蔬菜种植技术,先进养殖技术等,提高了群众的学习积极性,使农民群众深切感受到远程教育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疑难杂症的“活字典”。
机构改革的成效及体会
自2006年启动实施乡镇机构改革至今的四年时间,是蒲场镇政府转型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最全面的时期,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区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2006年的1.18亿、1.02亿、2442元增加到2009年的1.88亿、1.68亿、3190元。分别增长了59.3%,64.7%,30.6%。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大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全部免费,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实现组组通公路、户户通电通自来水,保灌耕地达95%,70%的耕地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农村各项社会管理加强,刑事案件、治安案件逐年减少,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在循环重化工基地项目征地3000亩,搬迁450户的过程中,做到平稳征地、平稳搬迁。农村社会稳定。农村民主法制进程加快,政府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的意识和水平增强。村(居)民自治水平逐年提高。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机制已经形成。镇村建立了便民利民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站、点)和综治工作中心(站、点),开设“一站式”服务窗口,接待群众来信来访,随时办理群众提交的各项事务。
蒲场镇近几年的变化有目共睹。发展成果被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认可,先后被遵义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统筹城乡试点镇和经济建强镇。今年绥阳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落户蒲场镇,蒲场镇将迎来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又一轮黄金时期。回顾蒲场镇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主要的体会是:
(一)理顺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蒲场镇政府从计划经济运行模式中转向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抓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明显效果充分证明蒲场镇政府职能从错位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二)农村长期缺失的公共服务在政府的职能转变中得到充分提供。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农民的生存状况,让所有农民有尊严的生活得以实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三)蒲场镇党委政府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新方式推进了村民自治步伐,推动了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党委政府的善治,加快了农村民主法制进程,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有了正确方向和制度保证。
(作者单位:贵州省绥阳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