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操作性思考

       
    

陈 明 贵      

【内容提要】事业单位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今后十年的全面改革,将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各类事业单位与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其间,编制部门任重道远。本文试图就地方编制部门在这改革中如何演好重要角色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在我国,事业单位是特有的一个社会组织名词。它不仅提供了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甚至还提供了本应由私人提供的私人产品,致使事业单位功能边界模糊,事业单位发展和改革中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省级以下事业单位,存在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投入机制不健全、政府对社会力量投入公益服务的组织管理不规范等共性问题。去年中央5号文件的下发,标志着全国启动了事业单位改革。通过10年改革,真正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公益服务体系。为此,本文就编制部门如何发挥不可或缺的牵头、谋划、推动作用作些探索。

要在勾勒一张改革流程图上动脑筋

一项工程有一个设计图纸,一个学期有一个校历表,一项重大改革更要有一张蓝图。编制部门要为地方政府绘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草图,将中央30条和当地党委、政府要操作的事项一一罗列,勾勒出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流程图。该流程图以流线图表的形式,围绕对清理规范、科学分类、政事分开、法人治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险、财税政策等方面内容,从改革的启动到检查验收,总计分成若干个步骤。在每一个步骤中,都将改革的内容、承办部门、完成时限、责任分工等做出详细的安排和具体的规定,以起到锁定一个目标不放松,领导换与不换一个样的作用。当然,对推进过程中一些不可预见的变化允许在蓝图内合理微调与完善。同时,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制定工作计划、岗位职责,明确分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细化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进度和责任人,使工作人员工作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要在上下联动激发活力上下功夫

事业单位改革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务必上下一心,层层联动。倘若“上热”下“不热”则推不动,“下热”上“不热”亦行不通。因此,助动力在上,原动力在下。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和事业单位举办(主管)部门是助动力的群体,各事业单位本身是内动力之所在。作为领导机关,在安排部署上,要提升“四个规格”。一是提升部署会议规格。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应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部署。二是提升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规格。领导小组由政府一把手任组长,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领导小组成员直接参与改革。三是高规格建立工作班子。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本身要变“要我改革”为“我要改革”,激活原动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涉及利益格局调整,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事业单位分类的政策规定,引导事业单位广大干部职工识大体、顾大局,树立正确的观念,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是简单地减人减事、减机构减经费,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安定稳定。只有真正激发事业单位自我改革的热情,并有针对性解决事业单位现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才能真正获得支持和理解,使之最具活力的潜能要素得到充分释放,极大地调动事业单位参与和推动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自身改革与发展,在走向市场和社会合理竞争中更显张力。

要确保类别划分清晰明了

按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四分方针”,有序推进分类改革。在清理规范后,今明两年着力以社会功能为判定依据,不附加其它条件,对照上级分类标准,拟定各级分类目录,进行模拟分类。

一是纯公益类事业单位。指为了政府公共目标、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实现公众基本利益,履行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而不允许或没有条件取得经营收入的单位。这类单位依法实现社会效益,不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没有职能性经营收费。其改革的取向:仍由政府举办,优化资源配置,明确职责,精简编制,创新运行、用人和分配机制,科学监管,增强活力,提高效能,确保社会需求。

二是准公益类事业单位。指以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职能,兼有产业或经营项目性质的单位。这类单位在依法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经营性收费。其改革的取向: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积极性,加速实现准公益类事业单位投资主体、出资形式、举办方式的多元化。允许非国有投资主体进入法律法规未禁的领域,并在政策上给予鼓励。现有相关事业单位,凡产品和服务可以市场化的尽可能市场化;条件暂不成熟的,确立目标,创造条件,逐步到位。

三是“其他”类。指社会公益职能已经消失或弱化,现以生产经营、技术中介、后勤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或不能正常开展业务、停业半停业的事业单位。其改革的取向:按照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实施改制转企或予以撤销。

要坚持循序渐进稳妥操作

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我国所面临的最重要、最复杂、最艰难的一次改革。因此,切不可急于求赶冒进,应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一是想远期与重眼前关系。事业单位改革整个历程虽有十年,但十年要看五年,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当前。为此,长远是制定政策措施、细则办法等文件,上级1+10配套文件及政策已拟定,即将下发,为争取主动,以利及时对接省、市相关配套政策,各级编制、公务员、人社、财政等有关部门尽可能早思考、早准备,并结合当地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突出的普遍问题,为党委、政府拿出初步的具体实施办法,使《办法》或《意见》条款精细化、内容具体化,便于操作。《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实施意见》以党委、政府文件印发,其它配套文件以“两办”文件印发。眼前是完成清理规范,做到“家底清”、“情况明”,并按时保质完成。

二是处理好积极推与稳中进的关系。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各级要把“积极稳妥”贯穿于改革始终,认识要到位,态度要坚决,工作要积极,并及时排除改革进程中的具体问题。在具体步骤上,先易后难,分步推进,分类实施,立足于通过扎扎实实的改革解决问题,不引发不稳定问题。在制度保障上,严肃“四项纪律”:一是严肃机构编制纪律,二是严肃组织人事纪律,三是严肃财务纪律,四是严肃新闻宣传纪律。

三是处理好面上抓与点上破的关系。坚持分类指导、分级组织、分步推进、分散风险。面上要抓层层发动、层层下文、层层铺开,进展情况一月一汇总,一季一汇报,一年一检查,一段一评估(如视清理规范、编制目录、分类改革一阶段)。但抓“点”至关重要。除以省政府确定一些代表性的事业单位作为改革试点为载体外,省上层面还应在试验区、沿海区、内陆(山)区、高原区、平原区等不同区域选择基础好与差的某些行业作为试点,各市县区也应选择有推动意义的单位作为改革试点,取得实效后以利推开。

四是处理好“一刀切”与“切一刀”的关系。通过改革,事业单位要建立起职责明晰、运转高效、监管有力、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约束机制,所有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都应纳入这个范围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即所谓“一刀切”。但各个系统、各个行业特点不同,应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切一刀”。如城建系统按照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对分离的原则,对规划局、建设局、园林局、房产局和城市管理局所属事业单位进行必要改革;水务系统实现城市污水处理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分离,政府主导水务综合执法,建立污水处理企业化运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文化体制改革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目标,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体制。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

②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郾《我与机构编制工作》2011(12)

③福建2011年、2012年全省机构编制工作会议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