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内容提要〕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做了全面部署。山东省潍坊市深刻把握李克强总理讲话精神,始终将推进“放管服”作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放”的含金量、“管”的有效性和“服”的满意度,让人民群众尽可能的享受改革红利。
注重简效同步,简政放权经得起三大作用的衡量
按照李克强总理在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的“三大衡量作用”要求,潍坊市按照“改革后企业申请办理的时间压缩了多少,投资项目审批是否及时,群众办事方便了多少”的衡量标准,同步提升简政放权的力度和效益,不断实现简政放权与提质增效的同频共振。
1.注重放权的数量与效益同步提升。
基层放权既要“放得下”,也要“接得住”。“放得下”就要以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或法律法规依据不足事项为重点,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并依法依规主动下放。经过努力,潍坊市级审批事项由915项压减到287项,压减比例达69%;政府部门结合权力清单制度,主动“削权”5360项,占总数的62.9%。通过“政府瘦身”还权于市场和社会,让利于群众和企业,以政府的减权、卸权换来市场的活力和社会组织的释放。“接得住”就要对上级下放的审批权限做好衔接,防止缺位断档;对放给市场、放给社会、放给基层的权力及时接转并放开,不变相保留。潍坊市通过建立“一口受理、专题研究、政府发文、统一调整”的集约化管理模式,杜绝了审批部门以任何形式、任何方式调整审批事项。三年以来,潍坊市共承接国家和省取消、下放审批事项6批156项,全部纳入审批目录,并进驻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确保上级下放审批事项承接落实全部到位。
提质增效要比聚焦成绩更重要,“简政放权”改革渐入深水区,靓丽的成绩单背后,仍有很多“硬骨头”要啃。按照“三大作用”的衡量标准,持续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拓展,依法再取消下放一批企业发展最急需、“含金量高”的行政审批事项。认真研究承接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配套措施,提高承接能力,及时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问题。直面县级编制配备不足、专业人才、经费、技术、装备缺乏等影响因素,探索事项调整与财权、人员编制的联动调整办法,对取消、下放事项及时跟进指导,确保落实到位、坚决管到底,打通简政放权的“最后一公里”。
2.注重简政的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
简政就要删繁就简,再造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快项目落地。潍坊市以规范运作流程、联办机制和会审机制为核心,创新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将从企业设立到投产运营的纯审批时间由原先的至少60个工作日压缩到现在的29个工作日,提速50%以上。一是全面推行建设工程项目模块化审批,将建设工程项目涉及的14个部门50余项审批事项,合并为6个审批模块,实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内部流转、限时办结”,项目有效审批时限提速近50%。二是创新开展非制造业建设工程项目告知承诺制,将立项前耗时较长的水评、环评、能评、震评等4类评价报告,由立项前提报延迟至施工许可前提报,项目审批时限缩短4个月以上。三是探索实行“五证合一、一证一码”登记制度。2015年,潍坊市在山东省率先推开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的基础上,探索将涉及企业的社会保险、统计登记证纳入登记范围,加快推进“五证合一,一证一码”登记制度。
对照“三大作用”的衡量标准,面对行政审批“时间长、收费多、盖章多、中介多、提供材料多”的“一长四多”问题,还需要更加注重精简优化行政审批环节带来的实在效益。全面推行建设工程项目“模块化”审批,大力精简审批要件和报建手续,压缩前置审批环节,减少申报材料和不必要的审批流程。探索推行建设项目区域化评估评审,实行“一次评估、全区共享”,逐步实现区域单体建设项目“零评估”、“零收费”。不断扩大告知承诺制实施范围,将工商登记后置审批等事项逐步纳入,平均节省项目落地时间3个月以上。全面推开行政审批否定报备制度,提高审批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3.注重政府管理变量与效益同步强化。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加强政府监管和依法用权的重要推力,通过加快政务信息公开,发挥人民群众和企业对行政审批制度的监督作用,倒逼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确保简政放权落到实处。一是晒出权力清单,推动政府权力阳光运行。厘清政府权力边界,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改革思路,潍坊市在山东省率先编制完成市县两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梳理行政权力事项3163项、服务事项305项,逐项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通过政府网站、编办网站、部门网站,毫无保留地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二是晒出责任清单,推进政府部门依法履职。延伸“权力清单”效用,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要求划定职责边界,潍坊市在山东省率先编制公布市县两级政府部门责任清单,明晰主要职责4035项、具体责任16470项、追责情形16141项,配套制定并落实专门的责任追究办法、内部督查落实机制和第三方民意调查评估机制,推进政府部门依法履职尽责。三是晒出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约束政府审批自由裁量权。按照摸清底数、规范要素、集约管理的工作思路,审核编制潍坊市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晒出行政审批事项287项,并逐项编制业务手册和服务指南,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路线图、明白纸”,真正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审批流程有规范”。
清单越合理,越清晰,越公开,放权改革的效率也越高,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就要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全面梳理市县镇三级公共服务事项,积极清理各类证明材料和盖章环节,编制公开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和公共服务指南。加大决策公开力度,对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重大决策,采取听证问政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充分利用新闻发布、在线访谈、媒体专访等形式和政府网站、政务媒体等重要载体,及时快速准确跟进政策解读,让企业和群众更好地掌握政策、用好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搭建覆盖市县镇的三级网络体系,打破“信息孤岛”,形成“一网式运转、一体化协作、一站式服务”的网上审批运行平台和投资审批监管平台,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进一步提升经济建设软环境。
注重放管结合,政府监管经得起社会公平的检验
按照“推进政府监管体制改革,增进社会公正,增进人民福祉”的要求,改变过去“以批代管”的管理模式,潍坊市坚持放管并重、宽进严管,推动管理方式由管制、粗放型向服务、精细型转变,管理手段由分散、封闭式向集约、协同化转变,不断寻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一是避免监管“缺位”和管理“真空”。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覆盖相结合,潍坊市通过建立“3+X”监管体系,对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环境保护等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3大重点领域,坚持先立后破,制定并落实80余项具体监管措施,着重提高监管效能。对其他所有领域依托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强化执行落实,分别明确7类内容和9项监管措施,逐步实现市场监管全覆盖。不断延伸监管链条,在监管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快制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标准和格式统一的行政执法文书,整合案件管理系统,实行案件和执法信息的统一管理,把监管链条贯通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二是创新和加强政府公正监管。政府放权不是放任,而是为了腾出手来加强监管,只有管得好管到位才能放得开减得多。潍坊市不断创新转变监管方式,推动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有效衔接、全程贯通。一方面,推进部门内部综合执法和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市级把农业、卫计、城管、文化四大领域的9个执法机构整合为4个;县级把工商、质监、食药3个部门整合为市场监督管理局,合并相关职能,提升监管效率。理顺市区职责权限,明晰了土地管理、城市建设、市政管理、城管执法等4个重点领域14个方面权责边界。2016年,结合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综合监管机制,推动行政执法资源高效利用。清理整合各级各类行政执法队伍,全面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把几个“大盖帽”合成一个“大盖帽”,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加快推进市区只保留一个层级的行政执法队伍整合,实现行政执法资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加大在监管工作中的科技投入,整合监督抽验、风险监测、信用体系、稽查执法等各类信息建立“大数据库”,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推动监管方式向专业化、智能化转变。2016年,在市直47个有执法权的部门制定随机抽查方案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改革,同步建立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制定随机抽查工作细则,充分体现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简洁性。探索建立大数据监管体系,构建协同监管平台,推进部门间监管信息共享,实现相关领域的多部门联合监管。三是发挥信用监管、协调监管、督查问责和社会共治能力。充分发挥各方尤其是信用监管、协调监管、督查问责的监督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健全完善齐抓共治的监管格局。通过运用监察、审计、督查、行政复议等方式,加强对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以罚代管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问责,确保了各项审改政策的有效落地。整合24条政务服务热线,搭建了“12345”一个号码管服务的综合性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监管工作透明度。建立定期回访和第三方评估机制,2015年以来,共调查回访600余人次,解决问题85个,调动了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将加大各方协同力度,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落实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信息披露、诚信档案和黑名单制度,构建跨部门执法联动响应及失信约束机制。强化执纪问责,结合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修订完善政府部门“三定”规定,调整完善部门职责,优化整合部门内设机构,提高行政效能。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发挥舆论媒体监督作用,加快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治、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注重供需平衡,政务服务经得起群众满意度的评价
按照“从人民群众需要出发,优化政务服务,增加有效补给,高效率服务群众”的要求,潍坊市以推进政务服务供需平衡为出发点,持续转变政府服务方式,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一是打造优良营商环境。制定出台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80条政策措施,从制度性交易、税费负担、融资、用工、用地、电力、物流等七个方面降低企业成本,开展“降低企业成本711专项行动”,确保降成本工作落到实处,着力减轻企业负担,提升小微企业特别是双创企业服务效益。二是实现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潍坊市将标准化管理理念引入政务服务工作,建立了12个方面284项服务管理标准体系,坚持以“客户”为导向,不断提升政务水平,办件时限平均缩短32%,服务满意度提升14%。组建千人代办队伍,在全市推行重点项目全程无偿代办服务,有效缩短项目落地时间。推动涉审中介规范运行,破除中介行业垄断,原隶属行政机关的中介机构全部实现脱钩;搭建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超市和网络平台,打造中介机构网上服务管理系统,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中介服务环境;实行“6+X”协调监管模式,实现由审改、监察等6部门会同各中介行业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管理。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搭建“六大业务支撑平台+两个服务大厅+一个网站集群”架构的政务服务云平台,实现市级审批事项在线咨询、在线申报、在线预审、在线公示“四个100%”,群众满意率达99.98%。将探索建立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并联办理、限时办结等标准化制度,消除“中梗阻”,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健全中介服务管理目录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完善行政审批中介网上超市和中介机构信息库,开展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查处部门与中介机构脱钩不彻底、变相指定机构等问题,推动中介服务回归市场定位和服务本位。加快构建实体政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相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办事部门间公共服务相互衔接,消除“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和充分共享。三是着力提高公共服务的共识效应。坚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多渠道切入公共服务共享。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创新加强教科文卫体领域的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生产经营类单位转企、管办分离等改革任务,加大政府性公益事业和公益服务向农村一线倾斜的力度。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民生服务供给能力,加大向社会组织放权和购买服务力度,探索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服务,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