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高标准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上海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内容提要〕近年来,上海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指示要求,始终坚持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创新,牢牢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个“牛鼻子”,着力打造宽松平等的市场准入环境、开放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规范审慎的政府监管环境和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不断提升制度环境软实力,为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以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为核心,着力打造宽松平等的市场准入环境

紧紧围绕“ 把该放的权放得更彻底、更到位”的要求,以“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为核心,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把经济管理权放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把社会管理权放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

1. 扎实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方案,在浦东新区对第一批116项、第二批47项行政审批逐一进行改革优化,各项改革试点举措得到全面有效实施。目前,已按改革后的管理方式发放审批证件12万余件,其中75项事项的改革举措已复制推广至全市。从市场主体的反馈来看,“证照分离”改革对于营商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市场准入“玻璃门”“弹簧门”被进一步打破,企业办事更加便捷高效,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2. 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坚持凡是市场有效的,就交给市场决定;凡是社会有能力承担的,就放给社会;凡是由基层管理更方便有效的,就放给基层,持续加大行政审批等清理力度,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2017年,分3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等119项,取消和调整评估评审39项,大幅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让大众创业更顺畅。

3. 稳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为更加方便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企业名称登记改革试点,企业名称登记由5个工作日缩减到3个工作日;健全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在全市范围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首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一企一证”,企业只需一次申请、一次审批,就可领到一张包括多个产品类别的许可证。

以推进投资和建设管理改革为引领,着力打造开放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

始终以“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为目标自我加压,从破解市场主体反映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入手,坚持制度创新,优化审批流程,着力提升投资贸易的便利化水平。

1. 持续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为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将20类项目的核准管理改为备案管理,下放16类项目的核准、备案权限;简化项目建议书审批,对部分项目实施项目建议书格式化管理。将不涉及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备案事项全部下放,实施网上申报、审核与结果告知,平均办理时间从20个工作日缩减至3个工作日,投资准入环节的便利性显著提高。

2. 全面优化项目审批流程。

通过采取强化基础、提前介入、告知承诺、同步审批、会议协调、限时办结等举措,对产业项目开工前审批流程进行再造;推进控详规划和17个专业规划在规划工业区块实现全覆盖,确保项目只要符合规划就能加快落地;对涉及产业项目落地的27项评估评审,实施分类评估评审、区域评估评审和同步评估评审改革。先后对宝钢工业项目、化工产业项目、企业技改项目等开展专项改革,项目落地速度大幅提高,部分项目审批时限缩短一半以上。

3. 着力提高跨境贸易便利程度。

按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版,覆盖进出口申报、运输工具申报、贸易许可等9大功能板块,贯通23个口岸和贸易监管部门,实现监管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单一窗口”货物进出口实现90%的业务覆盖,进口集装箱货物和空运货物的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减少25%和11%。

以探索“互联网+监管”新模式为突破,着力打造规范审慎的政府监管环境

紧紧围绕“该管的要管得更科学、更高效”的要求,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新模式,加强包容审慎监管,让监管更加行之有效,使市场“活而不乱”。

1. 推进实施智能化监管。

利用物联网、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促进监管方式由传统模式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变,进一步营造规范有序、公开透明的环境,最大限度减少监管执法给群众企业带来的不便和干扰。建立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实现全过程、全链条、全覆盖的信息追溯,已有2.8万余家企业注册,累计上传数据1.1亿条,市民百姓可通过网络、手机APP 等随时查询9大类食品的追溯信息,更加便利百姓生活。

2. 切实推进科学监管。

对抽查事项进行全面梳理规范,逐项建立完善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制定完善随机抽查工作细则,依法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2017年抽查企业7.5万余户,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增强市场主体守法的自觉性。在摸清全市监管对象的基础上,探索对一些行业、领域、市场实行分类监管,根据监管对象分级分类情况,分别明确相应监管方式,实施差别化和针对性的监管,进一步优化监管资源配置。

3. 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

围绕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发布包含225个新兴行业的新兴行业分类指导目录,创新优化新兴行业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对符合要求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实施临时备案, 按照“ 分类施策、从严监管、减少存量、严控增量”的原则,实施综合治理,2017 年7月以来,全市已备案纳管达1700余家,极大激发了群众创业热情。

以强化“ 三个一批” 改革为抓手,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

紧紧围绕“ 服务要更精准、更贴心” 的要求,主动强化服务意识,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用自身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企业的“发展指数”。

1. 大力开展“三个一批”改革。

按照让群众和企业有更多获得感的要求,研究出台《上海市当场办结、提前服务、当年落地“三个一批”改革实施方案》,通过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全面开展“三个一批”改革工作。2017年共对329项事项实施当场办结2000余万件,对19项事项实施提前服务9万余件,帮助企业大幅节省经营成本和时间成本。编制项目当年开工开业、当年竣工验收计划,对企业反映影响项目落地的问题逐一协调解决,已推动1725个项目实现当年落地,促进项目早落地、早见效。

2. 持续深化政府效能建设。

围绕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社会效果和管理效益,印发政府效能建设管理试行办法,形成政府效能建设工作框架,在全市推开政府效能建设。探索开展政府效能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制度设计、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在政府管理中引入行政协助制度,发布市级第一批行政协助事项共90项,通过协助执行、协助调查、协助出具意见等,健全没有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间协同配合机制,变群众“跑腿”为政府“跑腿”。

3. 不断提升办事服务水平。

对保留的行政审批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推进窗口服务的规范化建设,通过明查暗访、满意度测评等切实加强监督问效,进一步提高审批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提升窗口服务效能和服务质量。着力优化网上办事功能,2017年共对205项事项实施网上预审78万余件,其中58万余件实现当场受理、20万余件实现当场发证,真正实现申请人跑一次就能办成事。

下一步,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努力使上海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