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进“放管服”改革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姜书彬

〔内容提要〕山东省烟台市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为抓手,着力打造“放管服”改革升级版。在“放”上,开展削权减证行动,民生领域行政权力“全链条”取消下放;在“管”上,开展精准监管行动,着力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在“服”上,开展流程再造行动,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注重超前谋划,树立整体观念,系统化、集成化推进改革。

2017年以来, 烟台市围绕如何打造“ 放管服”改革升级版,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为目标,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为抓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

树立“ 抢跑意识”, 超前谋划、科学搭建体系框架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树立“抢跑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观念上“抢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各县市区和企业进行走访调研,通过各种场合强调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使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切实认识到,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营商环境就是发展的决定要素和核心要素。明确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思路,做到既不忘“抓项目”的老本事,又注重学习“造环境”的新本领;力争由过去偏重追求政策“洼地”,转为倾力打造公平营商环境的“高地”。

行动上“抢跑”。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17年6月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在全省率先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编办。随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利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研究制定了1个总体意见(《中共烟台市委、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全市营商环境的意见》),1个行动方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的行动方案》),X 项配套措施,初步构筑起营商环境“1+1+X”政务服务体系,在全省发挥了先行先试、示范表率的作用。

保持国际视野,瞄准一流要做就做最好最优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之初就明确强调,打造烟台城市竞争力,不仅要放眼全国和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还要始终保持国际视野,放眼全球。紧盯“最好最优”的目标,结合“放管服”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形成新一轮发展竞争优势。“高点定位”体现在两个方面:

对标世界银行标准。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是目前全球最权威、影响力最大的评估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包括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办理破产等10大类指标。该市在研究制定相关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围绕企业“注册—经营—转换”整个链条,逐项对标世界银行指标体系,结合自身创业创新环境指标的差距,提出了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系列举措。

对标国内先进城市。要打造全国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就要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做到审批事项要素材料最少、流程最简、时限最短、收费最少。为实现“四最”目标,该市选定了杭州、苏州、深圳、成都、青岛等20个先进城市,作为比对标杆。围绕260项行政审批事项、2135个材料要素,从申请材料、办理时限、收费标准3 个方面,逐一梳理、摸清底数,逐一比对、找准差距,逐一立标、做出承诺。2017年9月底,烟台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已经实现了“3个100”,即,实现了市级行政许可事项与全国20个先进城市相比,申报材料数100%最少、办理时限100%最短;市级完全保留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精简压缩至100项以内,提速增效做到了全国领先。同时,为做好监督管理,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许可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持续关注20个城市的最新做法,根据企业和群众现实需求,对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的申报材料和办理时限进行动态管理和及时调整。

树牢公民理念,不断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搞“放管服”改革,就是要削掉手中的权、去掉部门的利,放权于市场和社会、让利于企业和群众。该市在制定配套政策时,紧紧抓住制约企业生产经营和群众创业办事的突出问题,出硬招实招,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在“放”上,开展削权减证行动,民生领域行政权力“全链条”取消下放。

提出了“四减一降”的改革措施:一减行政权力。系统梳理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民生领域事项,按领域“全链条”取消下放。二减投资审批事项。2017年年底前,制定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 负面清单以外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三减收费项目。2017年11月起,不再收取涉企投资项目的审批中介服务、强制性检验检测、培训考试等费用;年底公布涉企收费清单。四减证明材料。对要求企业群众提供的证明,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能通过个人有效证照证明的、能通过申请人书面承诺解决的以及能通过部门之间信息共享解决的,一律取消。“一降”即降准入门槛。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在“管”上,开展精准监管行动,着力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明确了4项监管措施:一是实行审慎监管,对新经济业态,贯彻更加包容和鼓励创新的治理理念,量身定做监管制度,出台网约车、共享单车等监管办法。二是加强信用监管,把查询使用信用记录嵌入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领域、各环节,推动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国家、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平台深度融合。三是推进公正监管,深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健全完善“一单两库一细则”制度,2017 年年底前实现行政执法事项随机抽查全覆盖。四是加强风险防控, 在网络市场、危化品、食品药品、金融、特种设备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和领域,制定风险防控方案,明确应对措施。

在“服”上,开展流程再造行动,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围绕解决审批环节多、时限长、中介服务不规范等问题,截至2017年9月底,已先后出台了22项配套措施,为企业和群众办事增便利。比如,在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方面,印发《烟台市级投资建设项目“容缺审批并联办理”实施方案》及流程图,通过“一窗受理、同步推送”“容缺审批、后置补齐”“超前介入、预审预研”“限时会审、一窗出件”等新的运行模式和流程,从项目立项到施工许可用时为27个工作日,复杂项目为32个工作日,打造了投资建设项目审批的“烟台速度”。在代办服务方面,对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实行全天候即时应需代办服务。印发《政务服务代办工作实施意见》,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代办机构, 镇街设代办窗口, 村居设代办站,对企业和群众开展定人、定时预约、延时和上门等服务。对重点项目实行全流程精准化代办服务,推进组织协调办理、全程督导检查和反馈评议,建立重点项目建设企业联系制度,打造了重点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

注重整体观念,坚持系统化、集成化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要形成制度化的安排。这项战略性改革,很多工作任务都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点,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能,靠单兵作战很难落实到位。比如,“放管结合”工作中,最需要避免改革的碎片化问题;有些有价值的改革举措,经常会和条线部门的红头文件“打架”,以至于没法落地;有的权力事项“前减后增”“主减附增”等。这就需要各级各部门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做到以下两点:

各部门之间形成合力。就是以企业和群众的需求为导向, 让办事的企业和群众感受到一个“整体政府”、而不是单个部门的服务,“一窗受理”、代办制、最多跑一次改革、不见面审批等制度都体现了这一理念。市级第一轮共梳理出“只跑一次”和“零跑腿”政务事项800项,占审批及服务事项的82%。

各层级之间实现贯通。按照扁平化管理的理念,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前期分类施策, 全力推进市级行政许可事项梳理精简压缩,向县市区委托下放164 项。在权力下放过程中,始终坚持上下顺畅、左右贯通、前后呼应,努力做到该放的放得下、接得住,不该放的把住关、管到位。

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

顺应“ 互联网+ 政务” 发展趋势, 创新调控、监管、服务的载体路径,有效推进了简政放权、流程再造和服务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网络护航“放”出高质高效。在削权减证行动中,很多权力事项都将下放到县市区甚至街镇、社区。权力下放,在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服务的同时, 怎样保证服务质量不降低? 为此,建立起“四端服务”机制。就是在建设好实体大厅端的同时,加快建设好电脑端、移动端、自助端等多样化的便捷服务,实现随时随地即时申办业务,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打造15分钟办事圈,确保下放事项能够接得住接得好。

网络规制“管”出透明有序。信息化不仅有助于简政放权的“减法”,更可以实现精准监管的“加法”。推动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国家、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平台深度融合,加大信用信息推送和公示力度, 并与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强化监管执法与司法的衔接,实现“一个平台管信用”

网络助推“催”出优质服务。信息化技术的运用,给优化服务改革提供了无限空间。比如,推行的“一网办理”制度,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政务服务互联互通,市县实施的公共服务事项和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事项都将纳入网上运行,真正实现平台系统全贯通、信息资源全共享和政务服务事项全网办,保证企业和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全天候服务。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