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学良
〔内容提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要求,进一步破解县乡断层、条块分割、权责不等等基层治理难题,2016 年以来,浙江省部署开展了以综治工作、综合执法、市场监管、便民服务四个功能平台为牵引,以综合指挥、属地管理、全科网格、运行机制为支撑的“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工作,打造数字化背景下基层治理现代化样板。湖州市结合实际,在提前完成全市69 个乡镇(街道)“基层治理四平台”建成全覆盖和基本运转目标基础上,坚持标准引领、创新驱动,持续完善提升,不断强化能力建设,初步实现问题在一线发现、诉求在第一时间回应、服务在家门口提供,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着力构建基层治理湖州模式。
“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是浙江省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创新实践,是打造数字化背景下基层治理现代化样板的重大改革举措。湖州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实际、全力攻坚,分别于2017年5月和8月提前完成“基层治理四平台”建成全覆盖和基本运转目标,并坚持标准引领、创新驱动,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上下结合,完善治理体系
为破解县乡断层、条块分割、权责不等等基层治理难题,浙江省于2016年对乡镇(街道)和部门派驻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和协作密切的管理服务事项进行统筹,以综治工作、综合执法、市场监管、便民服务四个功能平台为牵引,以综合指挥、属地管理、全科网格、运行机制为支撑,形成覆盖县乡、功能集成、工作协同的基层治理体系,以打造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浙江样板为目标,逐步推开“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湖州市在2016年先行试点基础上,2017年3月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实施意见》,并召开全市“四个平台”建设现场推进会,明确改革目标和任务节点,全面推进“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与此同时,各地“ 基层治理四平台” 建设情况参差不齐,部分县区先行一步、亮点频出,但是无法复制推广,急需以标准化将“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工作要求、运行机制和特色经验等予以固化。为此,湖州市突出标准引领、创新驱动,充分吸收各地经验做法和创新特色,着眼于系统化、规范化和可复制、可推广,拉高标杆、积极探索,在全省率先制订实施《湖州市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工作运行规范》,全面提升运行实效和标准化水平。
标准引领,夯实运行基础
以综合指挥、属地管理、全科网格及运行机制等“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四大基石标准化引领为主线,全市推动派驻机构人员属地管理、全科网格深化建设、工作机制高效运行和基层治理信息平台全面应用等关键举措落地,破解堵点难点,夯实基础求突破。
1. 以“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为导向,属地管理标准化,不断增强乡镇(街道)统筹能力。
统筹市县乡资源,围着问题转、贴牢一线干,推动权力下放、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梳理确定派驻机构工作任务清单130余项,明确条块职责边界;落实《部门派驻人员管理办法》,明确乡镇(街道)在对派驻机构年度考核中占60%的权重,规范考核程序、优秀比例和结果应用;克服人员编制紧张的困难,全市共落实派驻在编人员3058名,并推动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重点领域执法力量下沉比例达到80%以上,逐步实现乡镇对派驻力量的“不为所有、但为所用”。
2. 以“多元合一、一员多用”为要求,全科网格标准化,持续推进全科网格建设。
突破网格设置各自为战、资源分散的难点堵点,打造“全科网格+全员参与”湖州模式。出台《全科网格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等,建立“八统一” 标准, 形成“ 网格统一划分、资源统一整合、人员统一配备、管理统一规范、信息统一采集、经费统一保障、业务统一培训、考评统一实施”的“一网统管”工作格局。全市构建了6062个网格组成的“一张网”体系,落实了2.5万余人的全科网格员,累计开展培训4.8万人次。强化社会多元参与,如长兴县雉城街道突出各类志愿者作用,将180支服务团队、16850名志愿者作为兼职网格员纳入“河小二”岗、便民服务岗等,年度累计志愿时长突破8000小时,有效拓展基层治理宽度。
3. 以“县乡协同、闭环管理”为目标,运行机制标准化,促进“四个平台”有效运转。
建立健全市县乡综合指挥中心(室),负责统筹四个平台及条块力量,实现县乡互联互通。强化平台协作,健全联席会议、联动执法、研判会商、定期通报、属地考评等制度,实行定格、定员、定岗、定责“四定”。注重“实战、实用”,如在2018年初的抗击冰雪灾害行动中,全市通过综合指挥平台共收到相关信息5746条,发送预警信息1860条,组织巡查5.2万余人次,重点场所隐患排查926处,为“保民生、保安全、保供应、保畅通”发挥了积极作用。
4. 以“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为支撑,信息指挥标准化,推动建成用好基层治理信息平台。
突破基层治理领域信息系统多、信息碎片化的难点堵点,按照全省“1+N”模式,构建一体化基层治理信息系统。在长兴、安吉等地打造“智慧治理”、县域信息化治理试点基础上,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信息“一次采集、多方使用”。2017年,全市共输录各类事件信息28.4万余条,其中综治工作7.2万余条、市场监管7.5万余条、综合执法6.3万余条、便民服务7.4万余条,办结率98.9%,运行成效明显。
创新驱动,提升运行实效
在夯实“基层治理四平台”标准化建设基础的同时,以提升实效为目标,拉高标杆,积极探索创新、推进特色试点,以点带面、以点促面取得了良好效应。
1. 率先开展“两代表一委员”五位一体参与“四个平台”建设。
按照密切联系选民、深入调查研究、强化检查督促的履职要求,2017年以南浔区为试点,首批邀请51位人大代表担任“四个平台”全科网格信息员、信息处理监督员和平台履职评议员“三大员”。2018年持续深化试点,邀请区级152位“两代表一委员”担任全科网格信息收集员、政策宣讲员、矛盾调解员、工作监督员和履职评议员“五位一体”参与“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试点启动以来,通过信息终端月均报送涉及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有效信息504条、参与联合执法426人次,其中组织开展人大代表视察督办51次、提出建议156条、参与人员累计612人次,反响良好。
2. 着力打造全功能集成的基层治理综合信息系统。
长兴县打造全国领先的信息资源集成共享平台,整合网络、计算、存储、感知、数据等,建立了覆盖县乡两级17个乡镇、1180个全科网格,以及46个部门392类4007项信息资源,全县事件平均办结时间从7.6天变为4.7天,速度提高38%;同时,引入水电等大数据, 强化对事件发生趋势、监测数据研判,推进治理精准化、智能化。德清利用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在全省首家设立县级大数据管理发展中心,累计投入约1.5亿元,建成227平方米的县级综合指挥中心,投入2000多万元完善数据交换平台,提升大数据治理能力。安吉打造“4(四个平台)+3(项目管理、内部管理、财务管理)+N(其它) ”数字政务模式,研发基层治理信息系统接入政务服务网客户端,覆盖网格员、“四个平台”工作人员共3270余名,实现对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全流程、全方位监管,推动行政效能整体提升。
3. 持续创新全科网格工作格局。
各地在坚持党建统领、推进“多元合一、一元多用”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深化多元参与的全科网格建设。安吉开展全省“全科网格”暨网格员队伍建设示范县工作,打造标杆样板。吴兴区织里镇结合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的特点,打造“全科网格作战单元”模式,在每个网格中配备网格安监员、网格警长、网格执法员等专职网格员,形成专业化的网格队伍,承担信息报送职能的同时将问题发现在萌芽、解决在一线。2017年以来,在全科网格内解决各类事件2650余起,占四个平台处理事件比例的70%以上。长兴县雉城街道等探索在基层治理信息平台加载党建管理服务模块等方式将支部(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红色网格”,做实网格党建“红色细胞”。
4. 首创基层群众“最多跑一次”“六办”模式。
推行窗口下移、资源下沉、配套下倾、力量下行,在全省首创“六办”服务模式。即以做好网上政务公开的“网上简办”,以办事群众立等可取为目标的“限时即办”,以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为先导的“承诺免办”,以加强村居服务功能为基础的“就地快办”,以投资项目免费代理服务为内容的“全程代办”,以按约定对不方便到现场办事的对象提供上门服务为内容的“上门约办”,切实提升办事效率。如德清阜溪街道的“红色代办行动”已为367名群众完成代办服务事项520余项,新安镇的“青年信鸽”共上门服务260余次,快递送达400余次,“村务百事通”已惠及近3 万人,群众办事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就近跑一次”。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