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设新片区”不只是扩大面积

       
    

尹晨

〔内容提要〕自贸试验区增设新片区、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三项新的重大任务连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组合拳”,构成上海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支撑。

上海自贸试验区增设新片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一项新的重大任务。它将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而并不是简单的面积扩大。

自贸试验区增设新片区是应对新形势的担当之举

相较于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之初以及自贸试验区3.0版发布之际,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着清醒认识,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世界各国都要认真面对逆全球化的挑战,针对产生逆全球化的根源,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中国需要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制,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战略。

对上海而言,自贸试验区增设新片区、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三项新的重大任务连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组合拳”,构成上海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支撑,将极大地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重塑城市格局,推动创造新代的新传奇。

由此可以看出,自贸试验区增设新片区是上海主动对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改革开放发展大局的担当之举。

自贸试验区增设新片区是回应新要求的突破之举

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中国的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为其他自贸试验区提供了政府职能转变、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与创新、法制环境完善等可复制的基本制度与创新框架。新形势下,上海自贸试验区需要认真思考如何继续保持先发优势等问题。

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激发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重点在差别化探索、加大压力测试方面体现上海优势、上海特色, 实现上海探索、上海突破。具体来看,应该主动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 进行更大范围的压力测试,争取实行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开放政策,探索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打造国内最优、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推动形成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由此可以看出,自贸试验区增设新片区是上海杀出重围、重新确立改革开放先发优势的突破之举。

自贸试验区增设新片区是承担新任务的升级之举

上海自贸试验区运行以来,经历了2013年版总体方案、2015年版深改方案、2017年版全面深改方案等阶段。正在进行的5年运行评估,不仅要总结自贸试验区的成绩和不足,而且要为下一阶段自贸试验区的提升寻找方向。

例如,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创新国际贸易监管制度、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对标国际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不断提升贸易自由化方面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又如,上海自贸试验区首创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同时争取了2 批54 项扩大开放措施,但由于面积较小、商务成本较高、市场规模有限、开放措施系统集成度不高等因素,并不是所有的开放措施都有外资项目落地。因此,需要利用新增新片区来进一步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压力测试力度,并通过系统集成的措施保障外资项目落地来获得有价值的压力测试结果。

当前,国际经贸规则正在加紧重构,新规则更多围绕服务贸易特别是数字贸易等新兴领域,强调环保、竞争中立、知识产权保护等原则。在此情形下,上海自贸试验区有条件也有责任承担先行先试的任务。同时, 还有必要在对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由此可以看出,自贸试验区增设新片区是上海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创新发展的自我加压,是建设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升级之举。

(作者为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