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强核

       
    

张学良 林永然

〔内容提要〕 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重点谋划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在 努力打造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标杆、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试验田、引领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 展的新引擎,将先行探索、集成推进,通过更小尺度和更加精准的跨区域合作,推进全面深化改 革措施的集中落实、率先突破、系统集成,发挥载体功能、先导作用和引领效应。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 《长江 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三角一 体化发展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 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在此过程中,发挥核心 城市特别是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实现地区发展优势互补

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 用,推动不同区域融合互动发展,是上海服务长 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其 中,都市圈建设超越单一城市行政区划范围,有 助于共同打造一体化发展的“强核”。

对标全球主要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等 的都市圈建设和治理经验,都具有以国际大都市 为核心,多层次、网络化、功能互补的区域空间 格局。这一空间格局有利于国际大都市在更大范 围内配置资源,通过网络结节来提升要素集聚水 平和产出效率,进而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上海毗邻地区是上海大都市圈功能网络、空 间格局中的重要环节,主要位于上海市域与近沪地区 (90 分钟通勤范围) 之间,包括昆山、太 仓、吴江、启东、海门、平湖、嘉善等地。近年 来,毗邻地区在产业发展、平台合作、人文交流 等领域与上海形成了多维度的区域融合发展态 势,引起广泛关注。

其中,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重点谋划 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在努力打造成为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标杆、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试 验田、引领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

通过与毗邻地区的融合发展来推动、提升上 海城市的引领作用,重点是要实现地区发展优势 的互补。目前,与发达国家首位城市相比,上海 的核心城市作用还不突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 上海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与服务功 能,夯实都市圈各圈层的经济基础。

对于上海毗邻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而言,上海 优势资源向外辐射、实现区域优势合作,是一种社 会分工的体现。在地区合作、融合发展之中,有助 于促进产业内部联动发展及产业链条的整体提升。 例如,上海品牌资源优势与毗邻地区生产技术优势 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扩大上海品牌的范围和内涵, 而且有利于提高毗邻地区的产品附加值。

探索区域合作新举措

去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支持长三角区 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长三角高 质量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在交通互联互通、产 业协同创新、政务服务跨区域协同等重点领域取 得诸多成绩,包括打通省际断头路、联合编制跨 行政区规划、开展跨区域“一网通办”等。

除了重点领域的合作之外,长三角部分重点区 域将在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特别是,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将先行探索、集成推进,通 过更加精准的跨区域合作,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措施的 集中落实、率先突破、系统集成,创新一体化发展机 制体制,探索区域合作的新形式和新举措,发挥载体 功能、先导作用和引领效应。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与上海大都市圈 建设过程中,应当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和定位。

一方面,上海大都市圈可以打造成为长三角一 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拓展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在制度创新、深化改革举措以及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取 得的成功经验,可以在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内进行更大 范围的落地实施,对相关经验进行推广和普及。

另一方面,上海大都市圈部分地区可作为长 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补充。长三角高质 量一体化发展包含诸多领域,上海大都市圈部分 地区可以承担其中部分领域的发展改革试验,成 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补充。例如,就长三 角航运中心的整体布局进行试点,以此来完善长 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可行路径。

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角度来看,上海与都 市圈其他地区需结合各地发展特点和产业特征, 明确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就产业合作、基础设 施共建、规划对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索。例 如,可在上海毗邻区开展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 的全方位合作,以园区为载体在都市圈内开展投 资管理、财税分享等领域的机制建设,等等。

构建“G40健康生态走廊”

以都市圈建设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有助于推动一体化发展举措的有效落实,实 现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 文章:

一是发展新型“飞地经济”,优化产业空间分 布。

新型“飞地经济”强调欠发达城市在发达城 市设置孵化器、研究院等,主动吸收发达城市的 新技术。发展新型“飞地经济”,不仅将发达城市 的技术研发转化为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带动欠 发达城市发展动能转换,实现都市圈产业链整体 水平的提升。

对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而言,要按照各地 禀赋优势,在本区域、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构建 资源配置载体,以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共 同打造一体化产业合作平台。

二是构建交通走廊优势,探索一体化发展新 机制。

交通互联互通是都市圈建设的基础保障,建 议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设施,发 展都市圈交通走廊优势,聚集发展软环境对接、 区域协调机制建设等重点领域,探索产业深度合 作、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务实合作。

例如,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 开发”与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背景下,建议 上海崇明与江苏启东、海门共同建设生态一体化 发展示范区,打造一条新的“G40 健康生态走 廊”,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促进生态优势转 化为发展优势,带动苏中、苏北乃至皖北的发 展。

三是提升中小城市发展质量,推动公共服务 普惠便利。

提升中小城市发展质量是推动区域协调发 展、优化城市体系格局的重要内容。其中,一大 关键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要吸 引都市圈中心城市人才、产业等向外流动,形成 合理的圈层结构和功能网络;另一方面,要体现 共享发展理念,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提升 人们对区域的认同感、归属感。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 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