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两个平台,优化长三角区域经济布局

       
    

张 彦 李 湛

〔内容提要〕 长三角地区是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会点。近年来,随着交通设施条件的不断完善,长三角区 域经济布局不断优化。从“Z”字形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到“一小时城市圈”,长三角逐渐形成 多层中心网络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在“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下,长三 角区域经济布局优化需要紧紧抓住一体化和高质 量两个关键词,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 竞争力,进一步发挥上海在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 一体化发展、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 国家战略中的作用。

 一方面,抓好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平 台,推动形成长三角港口物流与贸易发展。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自 贸试验区新片区的设立,有助于加快形成长三角 港口、物流、贸易、对外开放的发展新格局。

 新片区要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顺应国际产 业和贸易发展新态势,聚焦具有基础优势的集成 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新兴产 业的核心环节,培育发展先进技术,形成上海在 金融、服务、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产业示范作用, 增强产业辐射效应,实现与长三角其他区域的联 动发展。

 新片区要促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三角 现已获批三个自贸试验区,上海更为突出全球金 融与贸易功能,江苏着力于推进自主可控先进制 造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浙江强调海洋 经济特色。下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重 点是向自由贸易港方向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 地,并加强与长三角其他自贸试验区的合作,将 上海的开放、服务与江苏的制造、浙江的海洋产 业形成协同效应。

 新片区要推动对外开放政策变革。自贸试验 区新片区不是简单地将自贸区现有政策复制,而 是开展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在进一 步加强制度创新和完善营商环境、推进投资和贸 易便利化的同时,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有必要积极 推进贸易自由化发展,积极融入和引领高标准国 际规则制定,加快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数字贸 易、政府采购等体现国家战略需要、对外开放度 高的相关领域制度体系。抓好两个平台,优化长三角区域经济布局

另一方面,抓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示范区建设的平台,加快上海都市圈建设。

 在现有行政区划体制下,长三角区域资源优 化配置与共同市场建设碰到了一些瓶颈困难。长 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可以在重点领 域、平台合作、资源整合、合作机制等方面开展 探索,推动区域经济布局优化。

深入推进环保、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合 作,为区域经济布局优化创造基础条件。打造生 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必须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合作放在重要位置,探索统一规划、统一标准、 统一监督执法,实现共商、共享、共治。

 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除了打通省际断头 路、完善公共交通线路、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 站之外,重点抓好交通规划对接、跨省轨交建 设,为上海拓展长三角一体化新空间、周边城市 融入上海都市圈提供条件。同时,提升长三角地 区公共服务领域一体化质量,加强医卫、养老专 业人才的域内柔性流动,推动优质医卫养老资源区 域内均衡布局,弱化区域内资源内耗和恶性竞争。

 探索区域合作平台建设,形成区域经济布局 优化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建设产业园区合作平 台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明确各地产业发展 特色,积极探索产业链的对接与融合发展,促进 技术、资金、人才等科创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 动。另一方面,建设政府间的政策与信息服务合 作平台,推进政务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并运用大 数据、云计算等提升信息应用效率。同时,搭建 政策沟通平台,强化户籍、产业、财税、金融、 投资、社保等政策的协调。

 开展资源整合,为区域经济布局优化提供发 展合力。上海在金融、国际化方面具有优势,江 苏制造业的基础雄厚,浙江的优势在于民营经 济、互联网产业,安徽的创业创新群体数量庞 大。新形势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 区应从上海都市圈的建设出发,在三省一市交界 处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探索建立新的利益共 享机制,促进江苏、浙江临近中小城市与上海的 资源共享,加快上海都市圈建设。

探索行政与市场手段相结合,形成促进区域 经济布局优化的新机制。要以企业为主体,鼓励 企业采取战略联盟、股份制合作及合并等方式,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解决跨区域经营 的障碍矛盾,推动重大合作项目的开展。在产业 领域,以“联盟”和“联合体”等为抓手开展合 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同时,进一步优化“三个层次、四个座谈 会”的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完善地方政府间财 政和税收分享机制,形成有效促进长三角区域经 济布局优化的体制机制。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