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融媒体“一盘棋”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张玉春 姜国华 顾乃银

 

〔内容提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舆论战略部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县级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建成建好党的舆论宣传工作“基石”,实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指示精神,盐城市牢牢把握融媒体中心建设目标定位、关键环节,下好融媒体改革“一盘棋”,不搞简单的物理相加,以问题为导向,一步到位、化学融合,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通过指导、协助、配合相关县(市) 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初步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彰显了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体制机制优势。

 

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县级媒体没有经历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导致传播意识薄弱,方式方法陈旧,加上地市级、省级媒体、各种卫视的覆盖渗透,以及新媒体形态的冲击,舆论影响力受到极大挑战。

一是传播影响力不强。长期停留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合而不融、各自为战的状态,传统媒体大而不强、发而不响、多而不精,不能适应高度发展信息化社会需求,而新媒体在运用的广度、深度上还有不少差距, 与面上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传播影响力、传播覆盖面上存在巨大差距。例如:抖音,截至2018年12月,国内日活跃用户数突破2.5亿,国内月活跃用户数突破5亿;2018年微博月活跃用户4.62 亿, 连续三年增长7000万;微博垂直领域数量扩大至60个,月阅读量过百亿领域达32个。而县级媒体普遍存在报道稿件和电视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观阅量非常低。

二是运行机制不灵活。编制复杂紧张。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县级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苏北地区由于历史及发展因素,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人才招引等方面与苏南、苏中存在差距,加之报社、广电系统内部人员编制、身份复杂,全额事业、自筹事业、台聘人员、临时人员等遗留问题极难处理, 导致目前县级媒体能拍、会写、会应用新媒体的采编骨干不足。新闻素材缺乏,县级媒体可报道的资源相对匮乏,自制内容生产能力不足,多以县级领导的日常工作、党委政府的会议作为报道题材,民生新闻、社会新闻较少。为了丰富内容,不少县级电视台不得不引进大量价格低廉、质量参差不齐的电视剧和广告,加上低劣购物广告、医药广告插播,引发群众不满。媒体力量分散,基本上每个县都存在一家报社、一家电视台,报社隶属于宣传部,电视台隶属于文广新局。县里的某一个新闻事件,各个单位都派人去采访,事情很小,但是去的人很多,既耗费人力物力,又拉低了效率;采访结束后由于审核把关主体不同,有时会出现宣传口径不统一的现象。

三是产业拓展不够广。有人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实行企业化管理,其面临的人员、编制、薪酬的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但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体量不足以维持企业化管理。据了解,即便是已经率先完成广电和报业资源整合的县域全媒体传媒企业,由于设备升级、网络改造等持续不断投入,仍处于负债经营状态。实际上即使实行企业化管理,大部分县级媒体也只能依靠政务服务、活动经营来实现,赚的大多是政府的钱。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实行“事企分开”,既保留融媒体中心的党媒资产、公益属性,又有经营性公司负责具体运营。

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主要探索和经验

为满足县级传播需求,应对新兴媒体冲击,坚守基层舆论阵地,打通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应势而生。对于县级媒体而言,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可以在体制机制、资金资源、场地人员、机构编制等县级媒体以往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上获得改革动力与支持。

盐城市下辖的射阳县、阜宁县、东台市作为江苏省首批县级融媒体改革试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有关规定,取得了初步成效,全部成立了县级融媒体中心。下面以射阳县为例,介绍其基本做法。

一是坚持“化学反应”,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射阳县委编制部门会同县委宣传部、县财政局、人才办、广电台、报社会商研究,着重围绕县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如何深度融合、如何做大做强等问题,共同商议,最终确定县融媒体中心整合县新闻信息中心(报社)、县广播电视台,为县委直属事业单位,归口县委宣传部管理,履行开展新闻舆论宣传的主要职能。按照“强化属性、聚焦融合、运转高效、放大效应”原则,打破传统模式,重构策采编播流程,综合设置指挥中心(总编办)、采访中心、新媒体中心、报刊编辑部、广播节目部、电视节目部、播出技术部、办公室、党群工作部、计划财务部、装备管理部、产业拓展部等12 个内设机构。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划转原县新闻中心和原县广播电视台编制,同时另行调剂增加部分编制,为县融媒体中心招引采编播专业人才和新媒体技术人员预留发展空间。

二是坚持“人才为先”,建立健全人才制度。针对融媒体中心人才匮乏的现状,射阳县实行编内和编外两种形式互补的用人机制。探索推行双选双聘、绩效考核、岗位交流的选人用人机制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动态管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创新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将融媒体相关专业纳入到该县人才紧缺专业目录,对特殊骨干人才和特殊岗位人才,在用编许可的条件下,根据《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相关规定,由县融媒体中心会同组织人社部门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招聘。对招聘的编外用工, 简化招聘流程,由县人才服务中心协助县融媒体中心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方式进行自主招聘,所招聘的人才按照大学生人才、专门人才、领军人才等分类标准参照享受《关于实施射阳县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中相应的工资待遇、生活补贴、奖金资助等引进人才待遇。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有效整合媒体资源。整合电视台、报社等传统媒体资源,建立统一调度指挥、融合多项技术、适应多远传播的一体化采编平台。以“中央厨房”建设为核心,创新内容生产机制,再造策采编发流程,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传播”。整合提升现有文稿系统、采编系统、媒资系统,打造综合性移动新媒体客户端,搭建县新闻资源大数据云平台,逐步整合政府部门、争取街道所办政务信息网站、“两微一端”,融合报纸、内部性出版物、广播、电视、农村大喇叭、县内户外公益宣传广告等终端平台的内容发布功能,打造移动传播矩阵。2019年以来,开辟主题专栏30多档,采编播发重点稿件600 多篇,各类专题、专栏宣传1300 多期;及时回应群众关切200多人次,帮助120位群众解决诉求和问题;新媒体微信直播大型活动17次,总访问量达420万,直播间显示粉丝数为18.3万。

推动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思考

盐城市在射阳等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上进行有益探索, 初步实现了宣传渠道更畅、声音更响、信息更快,但对照上级关于融媒体建设新要求、时代发展新定位,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里主要结合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一些设想。

一是要解决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功能定位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建武所著的《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治国理政新平台》一文中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功能与作用定位为:“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由此可见,加强主流舆论阵地建设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首要功能。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舆论传播平台、引领社会新风的育人平台、开展全方位服务的网上办事平台、提供多领域民生服务的便民利民平台,对其开展广告、商务、会展及电商服务等经营类活动职能进行梳理,交由相应的国有企业承担,这样能更好地聚焦主责主业。

二是要处理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机构职数问题。《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市县机构改革的总体意见》明确指出要“按照精干高效原则设置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职数和科室设置不能为简单相加而要有机融合,提高效能。射阳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建设过程中,虽然核增了部分事业编制,但是领导职数由整合前的5名科级副职减少至4名科级副职,减少20%;内设机构由整合前的15个科室减少至12个科室,减少20%;中层正职由整合前的15名减少至12名,减少20%。持续一段时间以来,运作流畅、责任明确、效果明显。但就长期而言,职数减少,中层干部的晋升空间会被削减,重新定岗定编、压缩职数会让一部分人产生危机感,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可以适当调整融媒体机构人员晋升方式,增加一定的非领导职务职数。

三是要理顺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管理体制问题。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执行部门,没有自主改革的权限,因此用人、分配、激励、业务决策等等均需县委县政府或其他上级相关部门的授权或许可,因此在进行县级融媒体改革的同时,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部门, 在制定“三定”方案时,应充分考虑管理边界,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使党的属性更强、融媒体中心定位更为明晰。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特殊事业单位,其性质与运作方式在绩效方面的改革需要政策的理解与认可,应适当调整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能自行制定奖励政策的规定要求,绩效坚持向媒体采编一线倾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作者单位:中共盐城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射阳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