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统筹与挖潜相结合多措并举优化教育系统资源配置

       
    

中共宝山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内容提要〕围绕教育系统事业用编“大户”,通过数据比对、问题梳理、客观分析等举措,查找出上海市宝山教育系统在事业编制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四不两缺”的困难和问题,找准其中的痛点、难点,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举措和建议,在教育系统编制挖潜增效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为宝山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宝山教育系统机构编制现状

宝山教育系统下属各类事业单位240余家,核定事业编制13000余名。其中,各类学校220余家,其他行政辅助类、公益类事业单位近20家。教育系统事业编制占据了宝山事业编制总量的“半壁江山”。

宝山作为人口导入集聚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每年公建配套学校的开办,教育资源紧张的矛盾更加凸显。2020年新教师公开招聘到位后,实有人员和核定编制产生了“倒挂”现象。“十四五”期间,还将有大量的新建、扩建学校, 学校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依然紧张,编制资源配置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依然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比对和全面立体地解剖分析发现,教育系统在机构编制管理使用上,主要存在“四不两缺”的问题和困难。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将制约行政效率效能的提高,进而影响教育管理职能的有效履行、教育机构编制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供给。

1. 工作定位不够清晰。

根据“三定”规定,教育局机关作为主管全区教育工作的区政府工作部门, 承担了政策制定、统筹规划、监督管理等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应该协助教育主管部门做好教育服务保障相关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运作中,一方面,囿于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专业人才招录不易,部分行政编制空编周期较长,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机关职能的弱化,从而短期借调事业人员到机关配合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未严格按照“三定”规定履行职责,现有部分事业单位与机关内设机构的前后台职责划分不明,工作定位不够清晰,对应关系也不够科学合理,甚至部分事业单位“做了机关的事”,导致日常工作开展不够顺畅。

2. 资源配置不够均衡。

由于区域、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机制有所欠缺,在不同层面间出现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区级层面不均衡。宝山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数量多,编制数量少。通过各学段学校数量分析发现,与上海市同类地区相比,宝山九年一贯制、小学、幼儿园等学校数量多出20余家,但编制数却少3000余名。街镇层面不均衡。有些镇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功能弱化,人口逐渐减少;有些镇则城市化进程加快,伴随着商品房小区的开发建设,人口大量导入。由于街镇的动态变化,导致部分街镇在区域面积、人口数量、就学人数相当的情况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合理。例如,杨行镇学校班级数、学生数与月浦镇基本持平,但学校总数反而比月浦镇少了8家,体现了镇域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学校层面不均衡。有的同学段学校,在班级数、学生数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配备的教师人数却大相径庭,甚至在班级数、学生数明显少于同类型学校的情况下,教师人数却远超后者。在部分学校,相同学科的教师课时等工作量也相差较大,忙闲不均,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校间教师配备的不均衡。

3. 日常管理不够协调。

扁平化管理是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凸显优化协同高效的现代治理理念的要求和基础。教育系统管理需要分层分级,但层级过多,也会导致职能重叠、效率降低。宝山教育系统管理模式较为复杂,涉及区教育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学区、教育集团、镇教委和学校,其中,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教育集团、镇教委对学校都有管理权,一定程度上导致多头管理、编制配备重叠、人浮于事,也间接导致教育资源不能统筹配置,管理成本高,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另外,由于各层级部门间职责界定不清晰、分工不明,谁主管、谁负责、谁管什么环节,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也为各部门的左推右挡、上推下卸、“打太极”提供了可能,由“大家都能管”向“大家都不管”演变,容易造成部门间的推诿扯皮。

4. 效益发挥不够充分。

教育系统事业编制体量庞大,但由于诸多因素,编制效益发挥还不够充分。人员借调,教师熟悉教育系统工作,人员素质普遍较高,因此教育局机关也会借调部分教师,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协助开展工作。同时,为了弥补区内巡察等重点工作人手不足的情况,部分区级单位也会从教育系统阶段性借调教师帮助开展工作。政策性工作,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援外工作政策,区教育局每年要选派60余名优秀骨干教师参与援外工作。健康因素,由于现在教师行业工作压力较大,教师患有重大疾病的概率较高,宝山有一定比例且数量不少的教师罹患各种大病无法胜任岗位。农场学校,虽然4个农场学校班级数、学生数较少,但为了保障白茅岭等飞地的教育需求,按规定同样需要配备相应的教师,甚至出现了一个班8名学生同样需要配备4名教师的情况。这些因素也加剧了编制资源使用的矛盾,使编制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5. 教育系统整体性缺编。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罗店、顾村等大居建设的人口大量导入,宝山每年都有6-7所公建配套基础教育学校的刚性需求。而且,随着人口导入的加速,这一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根据公建配套、教育布局等初步测算,未来3 年需新(扩) 建各类学校40 余所,近两年各类学校学生数也在以每年近5000 名的速度增长,教育系统的整体性缺编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6. 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教学任务正常、有序开展, 除了教师队伍数量上的需求,还需根据一定标准,合理配备不同学科的师资力量。但部分学校还存在学科教师配备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有的学科教师人员富余,有的学科却无人任教。究其原因,主要由三方面因素导致:一是课程改革带来的课程设置变化;二是地域原因导致招聘困难;三是缺乏有效的教师交流平台和刚性的流动机制,出现学校之间教师调不动,“好教师不肯放、差教师不肯收”的局面,形成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缺编或超编。

解决对策及建议

宝山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教育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立足实际,从优化机构设置、完善职责分工、探索编制动态调整、推进资源合理配置、规范人员管理等方面着手,通过加强统筹,挖潜增效,切实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1. 厘清工作边界,明晰功能定位。

研究制定教育行辅机构的“三定”规定,牢固树立“机构编制就是法制”的理念,明确教育工作党委、教育局机关和教育行辅机构的职责定位, 教育工作党委发挥党管教育的统筹协调作用,教育局机关切实履行教育行政管理职能,教育行辅机构则协助教育工作党委、教育局机关,具体承担各项事务性工作职责,发挥教育服务保障作用。严格按照“三定”规定,逐项梳理机关承担的行政职责,强化区教育局机关行政管理、行业指导和监管职责,通过将目前由机关承担的事务性工作分离出来,按照职责相近的原则,交由相应的事业单位承担,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同时,在厘清职责的基础上,做到机关、事业单位前后台对应,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职责“不越位、不缺位”,各司其职、分工协作、运转高效,逐步理顺教育局机关与教育行辅机构的政事关系。

2. 加强资源统筹,促进科学配置。

针对区级层面不平衡,重点还是强化部分小学、幼儿园的整合力度。一方面外练“武功”,加强与上师大、世外教育等教育集团的协作,通过引进外部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另一方面还是内练“筋骨”,充分利用区内七色花艺术幼儿园、陈伯吹中学等区内优质品牌学校资源,通过内外兼修,将部分生源少、学生少、规模小的学校进行整合,并在班级规模上尽量避免小班化设置,由教育集团或总校根据需要均等分配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统一办学,提升资源配置效益。针对街镇层面不平衡,强化源头管理,做好各类学校的科学规划布局,教育局会同发展改革委、规划资源局等部门,统筹考虑地域面积、常住人口、学龄人口分布状况、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因素,合理确定“十四五”期间区域内各类学校的布点,确保学校布局的科学合理。针对学校层面不均衡,严格按照各学段学校定编标准,统一以学生数为基准, 对各类学校编制进行核定和定期动态调整。同时,以人员调动审核、教师公开招聘招录审核为抓手,对超过定编标准的学校人员加强管理,逐步引导各学校的编制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3. 实行扁平管理,提升管理效能。

精简教育系统管理层级,打破现有区、镇学校的分头管理现状,创新管理模式,加大学校统筹力度,明确区域范围内的公办学校均为区管学校,由教育局统一管理。同时,开展不同层级间的职能梳理,明确各自定位,教育局机关作为主管全区教育的区政府工作部门,全权负责各类公办学校管理;事务服务中心作为事业单位,协助教育局机关开展各类学校管理等事务性工作;教育集团则在权限范围内,会同教育局做好集团化办学的学校管理,并就集团化办学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管理办法等存在管理交集的事项进行分析,明确各自职责,通过制度化文件予以固化,从而逐步形成教育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教育集团、学校的三级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行政效能。

4. 规范人员管理,强化编制效益。

根据《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严格落实机构编制法定化要求,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实行定编、定岗、定员,确保实有人员的数量、结构与核定情况相对应,结合巡视巡察工作, 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巡察机构和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强化监督检查,逐步清退借调机关人员,确保人岗匹配。同时,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人事工作运行机制,鼓励教育局机关通过研究制定教育系统人员挂职锻炼管理办法、完善长病假请销假制度、定期对长病假人员进行评估等举措,规范人事管理,强化编制资源使用效益。针对农场学校的特殊情况,在确保远郊和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事业编制配备,确保学校能够开足开齐各类课程的前提下,灵活核定各农场学校编制,将农场学校核减的编制用于保障教育领域其他学校,切实提升现有编制资源使用效益。

5. 丰富办学形式,强化内部造血。

面对人口导入所导致的教育编制资源缺口逐渐增大问题,深入分析宝山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借助科学的预测方法和计算技术,对大量经济、社会、科技、人口及教育信息资料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判断和推测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对教育发展规模、速度、结构等作出测算,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新的定编标准,未来用编增长开展分析,加强新建、扩建学校的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倡导大班化教育,强化内部挖潜造血。同时,鼓励引进优质民办教育资源,作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逐步解决教育编制资源不足的问题。

6. 建立健全机制,强化教师交流。

加强教师招录顶层设计,对学校的各类课程教师配备、各学科课程安排、教师课时、薪酬待遇水平等要素进行调研,针对各学校结构性缺编问题进行分析,以每年的教师公开招聘为抓手,对各学校上报的用编需求和招录岗位进行审核,从源头上对结构性缺编问题进行把控。在把好教师质量进口关的基础上,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向多面手发展,当教师学科编制缺员,多面手教师作用充分显现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课程改革所产生的影响。优化教师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教师无校籍管理工作机制,公办学校所有在编、在岗教师实行“区管校用”,教师管理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促进教师健康良性流动,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从根本上破解学校之间教师调动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