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三服务、三转型、三打造” 扎实推进机构编制工作

       
    

吕璞 陈亮

 

〔内容提要〕毕节市委编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抓实干,精准发力,紧扣“三服务、三转型、三打造”,扎实推进机构编制各项工作,努力当好市委、市委编委的参谋员和毕节建设发展的服务员。

 

紧扣“双战双赢”,着力在“三服务”上主动作为

1. 服务脱贫攻坚主战场。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主动作为,全力以赴助力毕节试验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是着力优化扶贫机构编制保障,“体制先行”助脱贫。市县两级都不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部门的组织力量,在领导班子职数外,市级增核了副县级督查专员职数,各县(区) 也增核督查专员职数。为加强脱贫攻坚力量,市县两级都将原作为事业单位设置的生态移民局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并调剂配备行政编制。在各乡镇增设扶贫办,并调剂3至5名事业编制专门从事扶贫开发工作。整合人力资源,汇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为试验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体制机制保障。市县两级对脱贫攻坚领域的用编实行特事特办,迅速及时办好扶贫工作机构增员、脱贫攻坚专项引进人才计划等各类用编手续。

二是着力强化易地扶贫搬迁保障,“服务先行”助脱贫。围绕搬迁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职能作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督促指导各县(区) 共调剂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做好全市新设的16个街道办事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等工作,保障工作正常运转。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设13所中小学、24所幼儿园落实事业编制,切实解决易地扶贫搬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问题。在易地扶贫搬迁点新设医疗机构15 个,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就医难的问题。设立司法所1个、警务室17个,为相关警务室及周边派出所等配备警务人员,为维护安置点社会治安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着力深化教育机构编制保障,“扶智先行”助脱贫。认真贯彻落实“两不愁、三保障”部署要求,深刻领会和落实“瘦身”与“健身”相结合的理念,加大编制统筹力度,在不突破编制总量前提下,千方百计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用编需求,调剂事业编制充实到各级各类学校。市县两级还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核定编制外聘用幼儿教师、高校教师等,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力量。

四是着力细化医疗机构编制保障,“健康先行”助脱贫。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统筹有限编制资源,重点保障卫生健康领域用编需求。为适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制定出台《毕节市创新公立医院人员编制管理改革的实施方案(试行)》,推行公立医院补充员额备案制管理,同时加大卫生健康系统编制统筹力度,调剂部分事业编制,建立卫生健康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重点保障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引进专业人才等需求。

2. 服务经济发展主旋律。

聚焦市委“ 创新发展、同步小康” 这一目标,突出“大党建”这一统领,围绕“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重点,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因地制宜设置机构、配备职能,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

一是坚持对表对标,着力构建“大党建”体制机制。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健全完善党政机构职能体系,从机构职能上全面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完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能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将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写入市县政府部门“三定”规定,形成党统领一切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市县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对事业单位进行规范调整,完善事业单位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需要。按照大部制、扁平化、高效能的原则,将“强化党的建设”作为街道乡镇的首要职责,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职能,突出党建引领,“统筹、加速、合力”推进全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区域统筹、条块融合、上下联动、双向用力、共驻共建共治共享的“四级联动”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加强“大安全”体制机制。将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改为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并设立实体办事机构市委网信办;组建市委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委政法委。组建市应急局,负责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指导各县(区)、各部门应对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事件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负责全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和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将安全生产职责和消防安全职责写入有关部门“三定”规定,让管行业必须管安全成为法定职责。

三是坚持精准施策,着力完善“大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在编制总量内把编制用好用活,更好地满足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本市煤炭工业起步晚, 煤矿基础薄弱,瓦斯等重大灾害严重,煤矿企业在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上有差距,再加上煤矿企业从业素质低,使得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困难多。为更好推进煤炭工业有序高质量发展, 结合毕节实际,在全市7 个重点产煤县区因地制宜设置能源局,使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适应毕节经济社会和民生事业发展需要。“六稳”“六保”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明确的重大政治任务,编办密切协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从全市空编中拿出空余编制定向招录招聘2020 年高校毕业生。在制定部门“ 三定” 规定或职责调整文件时,将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全部回归机关,明确由部门内设科室承担,理顺政事关系,实现政事分开。

3. 服务改革主思路。

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通过改革创新切实增强动力、激发活力,破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

一是切实抓好事业单位规范调整。根据中央和省关于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纳入地方党政机构改革同步推进、同步实施的部署要求,采取“五定五确保”工作措施(定总体要求,确保规范调整工作靶向准;定调整范围,确保规范调整工作界限清;定调整内容,确保规范调整工作内容细; 定工作步骤,确保规范调整工作时间快;定工作要求,确保规范调整工作成效显),扎实推进事业单位规范调整工作。自2019年启动全市事业单位规范调整工作以来,历时一年,对市直事业单位和县(区) 科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清理,逐一梳理机构名称、机构规格、职责、领导职数、编制、内设机构等事项,对县(区)科级机构是否属越权审批等问题进行反复甄别。在此基础上,对市直事业单位和县(区)科级事业单位进行规范调整,督促指导县(区)积极完成股级事业单位规范调整工作。通过规范调整,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到理顺,结构布局得到优化,编制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基本解决事业单位定位不明、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效能不高等问题。在规范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中,切实做到“四个注重”。注重明确职责定位。全面清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 通过制定部门“三定”规定、印发职责调整通知等方式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全部划归机关,不再保留和新设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行政执法机构除外)。指导县(区) 和市直部门加大对职能相同相近、规模较小、业务萎缩的“小、散、弱”事业单位整合撤并力度,引导部门根据中心工作需要整合组建综合性支持保障单位。

二是切实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从“转职能、优机构、提效能”入手,扎实推进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农业、生态环境、文化市场等5个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其他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市、县(区) 分别组建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监管、劳动保障等12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统一行使相关领域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权,实现“一个部门一支队伍管执法”。注重厘清执法队伍的权责边界,明确市级执法队伍主要负责相关领域综合执法的监督指导,承担跨区域行政执法和案件查处工作,切实解决多层执法、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扰民等问题。改革后, 市级执法机构从19 支减少到12 支,县(区) 执法机构从163支减少到94支。

三是切实推进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根据中央、省的有关改革精神,采取“六抓六落实”工作举措,即抓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抓落实;抓调查研究,紧盯问题抓落实;抓方案制定,围绕目标抓落实;抓统筹推进,明确责任抓落实;抓风险防控,稳步推进抓落实;抓总结验收,规范档案抓落实。针对多数单位无生产经营能力、无市场竞争优势、无改革主观意愿等现实问题,采取“一单位一方案”,积极稳妥推进全市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改革任务于2020 年8 月底全面完成。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事业单位公益职能和生产经营性职能,整合市场资源,实现人力资源最大化,切实做到改革与发展无缝对接。

紧扣规范管理,着力在“三转型”上大胆作为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坚持“瘦身”与“健身”相结合,进一步规范管理,统筹抓好日常业务工作,切实提升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能力。

一是由审批事务向制度服务转型。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机构编制请示事项报送工作的通知》,明确机构编制请示事项的范围、报送主体、程序和要求等,推动县(区)和市直部门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调整规范室务会议事流程,要求业务科室对县(区) 和市直部门的请示事项,积极开展调研,深入分析论证,未经调研和论证的议题一律不准上会,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政策熟、决策准。指导百里杜鹃管理区、金海湖新区结合实际,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确保机构运行更顺畅、执行更有力。研究办理市应急局内设机构职责调整、市纪委监委内设机构调整等职责调整事项;办理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更名等机构调整事项;根据有关规定,为市政府办公室、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单位增加领导职数。

二是由简单增量向活化存量转型。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有减有增、动态管理”的原则,加大编制统筹力度,通过机构改革、内部挖潜以及跨层级、跨部门调剂等方式,调剂行政编制、事业编制,用于保障重点民生领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重要部门用编需求。根据工作需要和有关规定,为毕节试验区杂志社、市老干部服务中心等单位核定编制。

三是由传统管控向主动保障转型。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最大限度方便机关事业单位,积极推行机构编制后续管理便捷措施。主动将室务会议调整为一周召开一次,特殊情况即时召开,最大限度为市直部门使用编制提供便利。针对人才引进、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等用编事宜开通绿色通道, 及时研究、快速办理;对工资、车补人员审核等事项优化办理流程、简化办理手续; 审核办理市直相关单位增员、人才引进、招考等用编手续。按时完成市直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示,随机抽取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等9家单位进行实地核查;办理机关、群团和事业非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相关事项变更50件次。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县级存在超职数配备领导等问题进行台账管理,限期整改。

紧扣队伍建设,着力在“三打造”上积极作为

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年、“零差错”创建等活动,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办干部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奋力开创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新局面。

一是强化实践磨砺打造作风上过得硬的队伍。牢固树立“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的理念,把实践作为干部的“练兵场”,交任务、给机会、压担子、多指导,让干部在干事中长本事,在成长中快成熟。不折不扣将“零差错”要求贯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全过程、各方面,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搞好服务,要求文稿服务零差错、会议活动零失误、后勤保障零缺陷、工作失职零容忍。差错界定为文稿服务、办理公文、会议活动、综合保障及其他方面;差错程度划分为轻微差错、一般差错、较大差错、严重差错;综合科每月汇总统计差错情况, 经分管领导提出意见后,报室务会研究;对干部职工的工作差错,主要采取口头批评、通报批评、取消年度评先选优资格、组织处理等追究方式。让大家比成绩晒清单、比敬业晒作风、比干劲晒效率、比创新晒能力, 定期晒一晒工作、拼一拼成效、创一创亮点。通过比晒,每天每人干了什么,干得怎么样一目了然,并将之作为干部表彰表扬、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选派2名优秀同志到威宁县海边街道和纳雍县昆寨乡宋家沟村全职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办领导班子成员定期到基层调研,实地走访慰问贫困群众,研究帮扶脱贫方案和产业发展等事宜。单位节约办公经费6万元,协调项目资金12万余元,捐赠价值4.2万余元的物资,帮助扶贫联系点补齐工作短板,提升脱贫形象。

二是建设模范机关打造组织上信得过的队伍。找准新时代机关党建切入点和突破口,创新工作载体,打造出具有特色亮点的模范党组织,全面提升机关党建质量。始终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通过宣传教育确保干部职工坚守底线,通过风险防控确保干部职工远离红线,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干部筑牢防线。领导班子积极主动对干部职工关怀关心关爱, 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把单位打造成温暖的大家庭,让他们充满幸福感和获得感,营造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氛围。大家都怕手中的活少、都怕交办事项完成不好,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和创造性,激活干事创业“一池春水”。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树立“实诚实干实绩”导向,给肯干事的人以机会,给干成事的人以激励,给不干事的人以警示,做到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

三是突出能力建设打造关键时用得上的队伍。通过干部职工大会等及时跟进学习中央、省、市重要文件和重要会议精神, 进行“点单学”; 通过读书活动等轮流授课,开展“领讲学”;对新进人员交任务、压担子,以老带新推行“结对学”;运用学习强国等线上载体,坚持“每日学”。将学习教育贯穿干部管理始终,拓展至“8小时”工作以外,围绕“能说、会写、实干”的要求,做到学研结合促消化,学悟结合促深化,学用结合促转化,有力提升干部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单位:中共毕节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