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江 王 颖
〔内容提要〕事业单位是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建设“四个舟山”和推动新区自贸区发展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和创造力,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能力和编制资源使用效益,2019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要求,舟山围绕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优化机构设置、推进规范管理、服务中心大局、保障社会民生、助推市域治理现代化等六个方面,分类分步持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优化机构设置,统筹编制资源调配,实现了“健身瘦身、提质增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以加强党的领导为出发点着力完善党对事业单位的领导体系
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政治主题和首要原则,贯穿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
一是以党的政治优势引领改革。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确保党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精神得到全面贯彻。市委多次研究,编委会统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形成了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是以党的全面领导推进改革。把事业单位改革放在党管干部、党管组织、党管机构编制的全流程中统筹谋划、合力推进,相继出台事业编制周转管理办法、领导职数管理政策口径,稳妥安置涉改人员,实现“零信访”,确保了改革过程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
三是以党的制度建设巩固改革。在“三定”制定过程中,对事业单位党组织地位和作用均“专章专款”作出规定,明确要求各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通过制度安排,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作用发挥更加到位,改革成果更加巩固。在4家正局级事业单位各核定了1名专职副书记,进一步加强对大系统党建工作的领导。
以优化机构设置为切入点着力推动事业单位系统重组布局合理
把清理规范整合作为改革重点,按系统、领域对相关事业单位进行整体重塑,实现机构优化整合、精干设置。
一是分类设计改革路径。按照“智力支持、技术支撑、运转保障+X”的模式综合设置部门所属事业机构,同时区分不同情况,面向机关提供辅助保障的事业单位突出做“减”的文章,优化整合,与机关统筹设置;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突出“健身”与“强身”,以“大事业”推进“大公益”,初步构建了大城建、大交通、大环保的事业发展体系。
二是明确优化整合原则。在机构精简整合设置上,对所有“空壳”及未实际运作的事业单位全部予以撤销,对编制4名及以下、设置分散和职能弱化的“小散弱”单位,能合尽合、应撤尽撤。改革中精简比例达32%,部分单位如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精简比例达到75%。
三是稳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调整。按照中央关于行业体制改革有关要求,推进部门所属教育培训机构整合、职能调整以及与机关脱钩,鼓励向社会力量购买培训疗养服务,先后完成了财政、农业农村、人社、市场监管、海洋渔业等部门 9 家培训疗养机构的整合和职责剥离。
以推进规范管理为根本点着力保障事业单位顺畅运行高效履职
把建章立制作为规范事业单位管理的有力抓手,全面推进事业机构编制法治化水平。
一是明确划分政事权限关系。抓住“三定”规定这个关键环节,严格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原则,合理确定主要职责,逐项列清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职能、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职能,合理界定了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在干部人事、资产财务、业务运行等方面的权限,推动事业单位与其主管部门之间建立合法、合理的政事分工关系。
二是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范事业机构名称,一律不再称“委、办、局”,不含“监督”“检查”字样,并根据职能变化进行相应调整。进一步规范领导职数核定,研究拟订局级事业单位和科级事业单位领导职数核定政策,并根据单位职责任务、管理幅度、编制规模、机构规格等情况变化,重新从严核定事业机构领导职数。
三是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从盘活用好事业机构编制资源角度出发,为进一步推进空编资源周转使用、多次使用、多次配置,优化完善编制周转管理机制,制定出台《市属事业单位编制周转管理办法》,明确申请条件和程序,形成制度规范,解决部分单位人员老化急需更新血液,专业人才不足急需配强专技力量,但满编超编无法进人的困局。
以服务中心大局为关键点着力优化重点领域职能配置机构设置
把事业单位改革放到全市中心工作和新区自贸区建设发展中去思考、谋划和落实。
一是聚力“双招双引”。围绕“招商引资”,优化调整招商引资体制机制,配齐配强招商引资工作力量。围绕“招才引智”,开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提供专项服务,用编向城市建设规划、数字舟山、自贸区金融等急需紧缺型人才引进倾斜。
二是聚力自贸区建设。围绕自贸区建设,设立保税船用燃料调度服务中心,成立世界油商大会秘书处。围绕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打造,在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设立江海联运协调处、海事服务处,承担综合协调、督促落实的职责;在船舶检验中心增挂舟山江海通航船舶审图中心牌子,舟山江海联运主平台、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发挥。
三是聚力城市品质提升。围绕城市规划、建设等关键环节,设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围绕优化提升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设立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心,推动建设“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靓丽海岛风景线。
以保障社会民生为落脚点着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落脚点,不断探索创新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民生领域机构编制保障方式。
一是科学保障学前教育编制配置。按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所有在编专任教师在市属公办幼儿园内统筹使用、动态管理,实现骨干教师资源的均衡化配置。及时回应群众公平入园、享受平等教育资源诉求,率先在省内探索实施招生“服务区”制度,较好保障了适龄儿童公平享有优质学前教育的权利。
二是大力统筹义务教育学校编制管理。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提前介入教育布局规划,实施义务教育集团办学机制,统筹考虑义务教育学校增编需求,实行教育集团内编制统筹使用,教师统一管理,教辅后勤不纳入编内管理,着力缓解编制压力。近年来,市本级中小学校共核增事业编制316名,其中178名属于统筹调配。
三是不断强化公共卫生领域保障。及时调整市属公立医院报备员额,按标准全部配置到位。疫情常态化下,推动公共卫生机构主动融入医共体建设,对医共体开展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工作检查等,实现医防协同一体化。
以助推市域治理现代化为支撑点着力发挥机构编制立梁架柱作用
把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目标,不断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
一是有力保障政府数字化改革。组建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并核增相应事业编制,为全市公共数据资源整合、应用、共享、开放提供技术支撑和力量保障。同时,优化调整部分单位信息中心职能,打通数字壁垒,强化内部协同,努力实现系统集成、信息融合。
二是全力推进矛调中心设置。为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建立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体制,结合舟山实际,设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实现群众诉求解决“最多跑一地”。
三是稳妥推动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整合。围绕“最多跑一次”,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均设置便民服务中心,统一承担基层各类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的受理、经办等工作,实现舟山海岛群众办事“就近办、不出岛”。围绕基层执法力量整合,开展“一支队伍管执法”试点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厘清监管职责,推动资源、管理下沉,确保基层事情基层办、有人办、办得好。
(作者单位:中共舟山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