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编制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李贵平

 

〔内容提要〕机构编制部门是党的执政资源配置的重要部门,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制机制优化的中枢部门,在服务高质量发展转型中,机构编制部门还存在工作前瞻性、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必须强化机构编制部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建设,发挥好体制机制优化的主导作用,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

 

机构编制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构编制部门是党的执政资源管理和配置的重要部门,是党的政治机关,承担着管理和优化配置机构、编制、职责的重要职能,机构编制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当前,机构编制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不足谋划不足部署不足。机构编制工作很多时候是上级怎么安排怎么干、领导怎么安排怎么干,服务改革发展的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不足。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研究部署体制机制改革、破解难题的动力不足、方法不多。对发展的趋势研判不准、运用不够,跟着感觉走、见子打子完成任务较多,导致机构编制资源配置适应高质量发展谋划不深、布局不足。

二是执政资源配置层级之间和部门之间统筹协同不足。机构编制工作以上级安排部署为主,持续抓、系统抓不够,治理体系改革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系统治理、系统配置资源不足。同级部门间职能交叉、重叠、职责不清,导致一些工作体制机制不顺,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阻碍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央、省、市、县、乡党政层级之间、同级部门之间职能职责划分不够精准、体系不健全。上下级之间、同级部门之间,权、责、利划分不细化不完善,导致很多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和及时解决,难以形成层级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治理合力。

三是上下联动形成系统合力服务高质量发展不足。对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系统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谋划不足、研究不够、措施不多,导致很多改革以部门为主,体制机制联动不够,未能形成改革的系统合力。上级机构编制部门为下级机构编制部门提供帮助、提供支持、鼓励改革创新不足,上下级机构编制部门系统联动、一体互动推改革和优化资源配置缺少硬性机制。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对下级机构编制部门考核、检查、监督不足,导致下级机构编制部门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难以形成系统合力。

四是部门和人员履职监督管理不足。部门“三定”印发后,对部门落实职责情况、机构运行情况、编制使用情况、人员履职情况监督检查不够,履职监督还停留在是否违规违法使用编制和乱设机构、超职数配备干部上,对准确履职、高质量履职监督不够,通过履职评估推进与干部任用考核协同不够,未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履职监督发现问题并及时核增、核减编制等制度体系。一些地方编制资源配置还存在凭感觉配置、按部门要求配置、按好恶配置的情况,资源配置的主导性、科学性、系统性、超前性不足。

五是干部队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动力不足。机构编制部门作为配置执政资源的源头性部门,队伍的眼界、队伍的素质决定了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发展的效果。当前,选树典型不够,激励担当作为机制不健全,不敢为不愿为不会为较为明显;业务型的干部多、复合型的人才少,跟着政策干的干部多、跟着形势干的干部少;干部流动性不足、成长空间有限、职业自豪感不强,与机构编制工作谋划全局、服务全局的职能要求不相适应。

强化机构编制部门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建设的建议

按照政治机关和执政资源管理配置部门的职能定位,立足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更好发挥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资源配置主力军作用,争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排头兵、体制机制改革的主力军。

一是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增强战略思维和战略意识,立足全球、全国发展实际,立足“十四五”和 2035 年远景目标,强化机构编制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建设。加强国情、世情教育培训,增强把握国情、把握发展趋势的能力和定力。开门管编制、开门搞服务,常态化征集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机构编制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建议,准确把握领导关注和社会反映强烈的机构编制“堵点”“痛点”“热点”问题,为机构编制工作和体制机制优化提供准确方向。

二是理顺体制机制,形成治理合力。厘清部门职能运行体系,打造权责清单升级版,着力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增强部门履职系统性、协同性。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一项一项改革、一项一项优化调整,形成治理体系合力。谋长远发展、做长远之事,系统研究主责主业,在主责范围内抓发展,抓改革,强化破解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直接服务发展的功能。

三是强化上下联动,形成系统合力。强化机构编制工作“一盘棋”思想,建立完善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对下级机构编制部门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形成创新争优、比学赶超氛围。选树典型,激励担当作为,解决好改革走样、管理混乱、各自为政的问题,形成治理合力。拓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和措施,建立解决问题清单化、责任化、制度化、规范化考核机制,实现问题快速发现、快速解决、制度化落实的常态化运行,使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四是强化履职监督,督促担当作为。以改革的思路、改革的魄力、改革的举措强化履职监督,加强履职监督制度建设,强化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才参与履职监督功能,形成制度合力,把部门和在职在编人员履职监督打造成纪检监察监督、审计监督一样的监督品牌,督促部门履职、干部履责。创新职能监督体系,对部门履职情况进行科学跟踪和评估,并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履职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部门机构编制调整的重要依据。让干部有权就要有责、有位就要有为,真正让干得好的干部有舞台、有平台,让干不好的干部受鞭策,形成见贤思齐的用人环境,提高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率。

五是强化队伍建设,打造模范机关。对标组工干部标准,开展能力提升、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找准队伍建设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强化制度建设,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打造模范机关。建立有为有位、有绩有奖、无为有罚的奖惩机制。适时开展评先评优,提振干部队伍精气神。建立完善干部培育培训机制,常态化开展上派下派挂职,解决好顶层设计不符合基层实际、基层落实不符合顶层设计的问题,提升下级机构编制部门干部把握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增强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干部把握实情能力,形成系统工作合力。强化机构编制干部交流使用,注重补充多部门、多层级、多岗位工作的干部,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作者单位:中共楚雄州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