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帆
〔内容提要〕近年来,中小学教师队伍紧缺且长期存在编外教师问题。由于区域发展、人口增加、生源聚集、教学改革等需求,原核定的普通中小学人员编制已无法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存在结构性缺编与整体性缺编共存的现象。沈阳市委编办为破解难题,主动作为、深入研究,历时4个多月,组织专人分门别类对全市所有类型中小学校进行全面彻底摸底和认真梳理,并加强与省沟通联系,积极取得上级支持,顶住编制紧张、总量核减压力,将编制资源由市级向基层倾斜,统筹调剂全市各类事业编制3900余名,补齐缺口,吸引留住教育人才;同时建立定期审核备案制度,实行“县管校聘”管理机制,有效解决中小学教师缺口以及长期存在的编外教师问题,满足教育事业急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沈阳市年轻人口持续增加,对教育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加大。为贯彻落实中央编办《关于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的指导意见》精神,沈阳市作为国家“双减”试点城市,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教育”目标,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使命担当,从缓解用编需求、优化教师结构出发,统筹资源配置、科学谋划布局,重新核定了全市普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为未来五年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留下充足空间。
聚焦“问题导向”准确把握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矛盾
沈阳市现有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是在2005年核定区级普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2011年省核定县(市)级普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基础上形成的,此后省、市未再统一核定普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结构性缺编与整体性缺编共存问题凸显。
生源分布不均,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建设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持续提升,吸引本市其他地区、省内外其他城市人口纷纷落户,个别地区生源过于聚集。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高两低”,即年龄偏大教师占比较高、女性教师占比较高,音体美教师配备占比较低、欠发达地区教师占全市教师总量比重较低。编制资源使用不规范,部分地区普通中小学存在教师“占编不在岗”、其他非教学机构占用教师编制等问题,扰乱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针对以上情况,2021年,市委编办启动对全市279所小学和218所初中编制配置以及实有人员情况统计核查工作,从学生数、班级数、班额比、教师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编外人员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摸底,同时理顺了教师培训学校与义务教师的混编混岗问题,清查了空壳学校,实现了“机构清、编制清、人员清”。
突出“量体裁衣”科学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核编方案
如何在现有体制框架下破解教育领域的突出矛盾,关键在于机构编制部门要不断适应新情况,打破条框约束,建立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编制体系。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市委编办将核定编制权限下放至各地区,按照“一个基本、三个考量”指导各地区统筹本行政区域内普通中小学校研究制定核编方案,极大拓宽了编制资源的使用空间,提高了人员编制效益。
“一个基本”,是指核定的编制必须要满足省委编办2010年《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有关机构编制事项的意见》 提出的标准,即初中的教职工基本编制与学生数之比为1∶13.5,小学的教职工基本编制与学生数之比为1∶19,并从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开展教学实验示范和多媒体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师脱产进修和女教师休产假、寄宿制学校增核工勤人员、农村九年制学校的小学部分、乡镇中心小学、村小学和教学点等7个方面,按不同比例增核一定数量的编制。
“三个考量”,是充分结合沈阳近年来发展实际,提出了三条可参考因素,由各地区在现有机构编制总量内,结合自身财政供养能力和近几年教育系统自然减员情况,统筹谋划、盘活存量,酌情进行核编。
对于人口增长情况的考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沈阳市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较10年前增长96.39万人,尤其是少儿人口总数和比重显著提高,在校学生总数增加6万余人,特别是和平区、浑南区等4个区人口增速高于全市,而辽中区、法库县等,入学新生数量近年来持续减少,核编时可根据本地实际综合考量生源增减对教职工产生的影响。
对于新建学校数量的考量。伴随城区、新区的快速发展,配套新建学校迅速增加,2018 年-2020年全市共新增10所中小学,还有不少学校还未开满年级,核编时应提前做好预判,科学规划学校教职工队伍搭建。
对于上级政策规定的考量。近年来国家和省市颁布了关于高考综合改革、新课程改革、配全音体美教师和校医、开展小班额教学等各方面政策文件,核编时从优化教师队伍年龄、学历、专业、资历结构出发,贯彻落实上级各项要求。
围绕“服务大局”统筹调度资源满足教师的用编需求
基层普通中小学教职工的编制体量大,普遍占据本地区编制总量的一半以上。市委编办本着“一盘棋”思想,平衡急需解决教育事业的发展困境和各行各业在新形势下的用编需求,全力支持各地区统筹用好稀缺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建立动态灵活的管理制度,构建持续健康运转的教职工用编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市委编委高度重视配强配足基层学校教师力量有关工作,专门召开2次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市委编办与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强强联合、通力协作,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核定全市普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意见,审核了各地区上报的备案情况。
2.统筹编制使用。各区县(市)通过统筹使用本地区事业编制资源,周转使用近几年核减收回的待分配事业编制等办法补足新增编制总量。对于编制需求较大、通过区域挖潜和统筹调剂后还存在编制缺口的地区,统筹调剂全市各类事业编制3900余名,解决编制不足地区的普通中小学用编需求,实现机构编制资源向基层下沉、向教学一线流动。
3.实行“县管校聘”。各地区重新核定的编制数,由市级部门统筹调度,由区县机构编制部门统一管理,实行“县管校聘”管理机制。区县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统筹分配使用,根据学校布局、生源变化、教师结构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按规定设置岗位,自主用编用人,适时动态调整个别学校教师编制,推动人员合理流动。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新时代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在新时代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发展下,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是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行业发展、推进优质发展的必要保障。
1.科学规划,有效提高专业程度。沈阳市正在修订在“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培训制度、创新教育人才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教师队伍改革创新的各项任务目标,全力打造一支人民满意的专业教师队伍,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撑。
2.守正创新,不断壮大教师队伍。按照市级宏观管理、区级用人自主相结合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2021年7月沈阳市开展了公开招聘教师工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编制教师岗位2017个,科学设置招聘条件,择优聘用。同时建立人才引进专项编制,为高层次教育人才或紧缺急需人才开辟绿色通道,用人学校不受现有编制总量和编制结构限制直接入编进人。
3.明确责任,稳妥安置编外教师。国家、省近年来提出了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教师的相关要求,沈阳市按照“谁招聘、谁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压实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主体责任,通过建立编外教师退出机制,制定编外教师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工资福利等办法,加强现有编外教师管理,严格杜绝再次聘用新的编外教师,提升教师幸福指数,保障队伍整体稳定。
(作者单位:中共沈阳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