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泉 杨 勇
〔内容提要〕近年来,广饶县镇街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但在推进乡村振兴等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矛盾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匹配”:一是责任和权力不匹配,小马拉大车的现象突出;二是服务手段和实际需求不匹配,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没有完全打通;三是干部的付出和待遇保障不匹配,担当干事的劲头受到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广饶县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突出为民导向,聚焦一个“实”字,积极推进思路创新、载体创新、机制创新,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做实改革扩权,增强政府功能
准确把握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规律,始终站在乡镇的“需求侧”,考虑权限下放的“供给侧”,以精准放权为乡镇赋能,让乡镇有能力履职、有条件干事。
一是更多下放“事权”。按照“权责一致、能放即放”的原则,共计向镇级下放县级权限1385项,同时在全县分批开展事权承接培训8轮次,确保权限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其中,对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 —大王镇,单独制定了改革实施方案,下放县级权限731项,其中包含投资项目审查、技改项目核准等县级经济管理权限 68项;授权经济开发区使用“2号公章”,委托行使县级审批权限19项,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2019年,大王镇跃居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第56位、山东省第1位。同时,推进便民服务再下沉,在全县557个村居,全部设立便民服务站,在全省率先实现电子政务网络“村村通”,群众不出村就能办理临时救助和低保申报、养老保险登记等41项便民服务事项。
二是切实保障“财权”。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科学调整县镇财政体制,进一步扩大税种留成镇街范围,优化增量收入分配,不断增强镇街财力。其中,对经济相对发达镇街,将新增财政收入的80%留成镇级;对经济相对薄弱镇街,全部留成镇级,并强化转移支付,县财政每年定额补助2500万元,确保有钱办事。同时,对教育、医疗、环卫、公交、道路等普惠性公共服务,坚持以县级投入为主,减轻镇街支出压力。比如,投资7亿元建设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不用镇街花一分钱,实现城乡生活用水“同源、同网、同质”。
三是积极赋予“考评权”。创新推行反向评价机制,赋予镇街对县直部门的考核评价权,对部门的年度综合考核,镇街评价结果占到考核权重的 30%以上;对县直部门派驻镇街机构负责人调整,事先要征求镇街意见,引导部门全力支持镇街工作。同时,厘清镇街和县直部门职责边界,对两批62项县乡“属地管理”事项,列出职责目录清单,编制“施工图”“说明书”,逐项细化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避免县直部门简单以“属地管理”名义“甩锅”镇街,有效减轻基层负担。
建实网格体系,创新服务方式
2019年以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在全市率先开展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以网格体系为基本载体,统筹各类要素资源,推动乡镇治理重心下沉、服务触角前移。
一是构建“全科式”网格。县级层面,以镇街为基本单位,“全覆盖”划定网格 918 个,将人、地、物、事等要素全部纳入,实时更新、动态管控。镇街层面,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网格再细分、力量再下沉。网格内部,差异化明确城市网格37项、农村网格35项、专属网格27项任务清单,小到井盖丢失、路灯不亮,大到环境污染、安全应急等,都列为网格事项,让网格“一格多能”,比如农村网格,对网格内的低保户、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承担走访慰问、代办帮办等任务,提高了帮扶救助实效。同时,在每个网格,按照“1+1+N”模式,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成立1支由民警、执法队员等组成的专业服务队,发动N名网格党员、退休干部、热心群众等作为志愿协管员,对群众反映的大事小节、网格内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做好信息上报、协调处理等工作,培育形成了“网内满意·格外放心”服务品牌,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街”。
二是打造“全感知”中枢。整合各类资源,强化指挥调度、数据融合,全方位感知治理信息,打造强有力的“网格中枢”。突出指挥调度功能,在县乡两级同步设立实体化的网格中心,整合民生热线、数字城管等平台,与县域和镇域治理中心、应急管理指挥中心一体设置、并轨运行,使网格中心成为综合集成的指挥平台。突出实时监管功能,将智慧安监、智慧环保、数字城管等一体纳入网格,为服务管理安上了“千里眼”。突出决策研判功能,整合民政、公安、教育等职能部门 10大类 226项基础数据,通过数据汇总、关联、分析,为民生决策提供参考。比如教育方面,通过对人口结构、居住特点等实施大数据分析,新建、改建、扩建城乡中小学和幼儿园23所,促进了教育资源科学布局,广饶被授予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
三是建立“全响应”机制。聚焦网格关键环节,创新制度机制,优化工作流程,推动网格顺畅运行。在服务前台,对网格员上报的信息,由网格中心“一门受理、一站分流、一体督办”,小事流转部门、难事研判督办、突发事件立即响应处置,形成事项办理“闭环运行”。在服务后台,对镇街需要部门办理的事项,建立“乡呼县应、上下联动”机制,实行“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同时将工作评判权交给镇街,确保镇街“吹哨”吹得响、有人听,部门听到“哨声”随叫随到、办事高效;对需要部门协同办理的事项,由网格中心组织相关部门会商解决,办理完毕后经网格员现场核实确认,结束办理程序。在服务过程中,对网格中心下达的指令,通过“网格通”APP掌握落实情况,网格员、部门和镇街10分钟内响应,“微网格”20分钟内落实到户、30分钟内反馈到位。
抓实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支撑
提升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关键在人。工作中,突出镇域治理和服务群众的骨干力量,着力抓好“三支队伍”建设,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
一是打造一支敢担当能干事的乡镇干部队伍。坚持“严管立规矩、激励出干劲”,在从严管理的同时,加大激励力度,激发乡镇干部干事热情。强化政治激励,2019年以来,结合镇街机构改革、职务职级并行,为8个镇街新设科级职位29个、核增编制 135 名,提拔、重用镇街干部 55名,镇街35岁以下年轻干部比例提高了12个百分点,打破镇街干部职务晋升的“天花板”,让他们在晋升上有奔头。强化物质激励,对在镇街工作的机关干部、教师、医生等人员,从 2019 年起,大幅提高工资补贴标准,镇街同职级工作人员每月收入高于县直1000元,让在乡镇工作的同志经济上得实惠。强化工作激励,坚持“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县委研究制定容错纠错具体办法,建立改革创新风险备案制度,为大胆改革创新推进工作的干部撑腰鼓劲,解除后顾之忧。
二是打造一支讲奉献善作为的村支部书记队伍。像抓干部队伍建设一样抓村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完善制度,让村干部“集体赶考”,扑下身子奉献基层。管理规范化。对村干部由各镇街实行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挂钩,其中排名靠前和排名靠后的村党支部书记工资加绩效相差近2万元,彻底解决部分村干部吃“大锅饭”的问题。岗位职业化。制订选聘办法,择优选出任职年限长、工作成效好、群众威信高的村主职干部,纳入专职化管理,对履职突出的170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参照镇街事业编制人员落实待遇,实行定岗定职定薪,每年动态调整一次,推动村党组织书记全脱产、全天候、全身心履职。进退竞争化。常态化开展村干部履职动态评估,将不胜任工作的村干部及时纳入重点管理,限期 3 个月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坚决予以调整。培训常态化。在全省率先开展基层党校建设试点,8个镇街全部成立基层党校,对村居干部开展常态化培训,帮助提高素质能力。
三是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网格员队伍。按照“一格一员”标准,全县所有网格全部配备了专职网格员。落实薪酬待遇,农村网格员年薪酬标准 2.2万元/人、城镇社区网格员 4.6万元/人,城镇社区网格员最高年收入可达5.6万元,均高于上年度农村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畅通网格员职业上升渠道,对表现优异的网格员,在发展党员时予以倾斜,在村居“两委”换届选举时可纳入选拔对象,让网格员有出路有盼头。同时,成立了全省首家网格学院,建立130余人的培训“师资库”,精设培训课程87门,县镇两级都将网格员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网格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集中轮训,提高了职业化水平;设立学历班、进修班、社会工作师班等定向班次,为网格员继续教育、持续成长搭建平台,引导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作者单位:中共东营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广饶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