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赋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中共惠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内容提要〕围绕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惠州市立足3个国家级开发区引领带动县(区)7个千亿级工业园区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面优化调整全市10个开发区管理机构,整合优化、集聚资源,产业赋能、助力发展。2023年,“3+7”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市62%的工业投资和70%的工业总产值,有效助推全市工业投资连续3年多保持两位数增长,大亚湾开发区连续5年蝉联“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仲恺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超1000亿元,为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发挥“主引擎”作用。

 

重塑体制机制,提升运行效力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着力打造简约高效的管理体制,为建设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力支撑。一是强化党的领导体系。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合署办公,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一体化管理。围绕党的建设、宣传统战、政法工作等党的重要工作职责,在限额内统一健全机构设置。健全重大项目联合党委机制,在恒力石化、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中成立联合党委 65 个,整合组织资源,凝聚工作合力,有效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增效,相关做法案例入选 2023年第三届广东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二是构建简约高效管理体制。按照机构精干和扁平管理要求,大幅优化内设部门,明确代管镇街的厅级开发区管理机构内设机构限额 13 个,内设机构不再下设管理层级,共撤销二级内设机构 300 余个,管理层级由原来三级压缩至两级,内部运作流程更加简约高效。三是推动开发区厘清职责边界。明晰开发区发展实体经济为主的功能定位,理顺与行政区的权责关系,推动具备条件的开发区逐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除起步早、规模大、产城融合程度较高的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外,其余开发区管理机构一律不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能,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

优化要素配置,集聚势能动力

坚持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突出开发区发展“引擎”作用,推动资源向开发区集聚,要素向开发区倾斜。一是推动产业发展要素集聚。立足开发区履行产业发展、投资促进、财资管理等主要职责,赋予2个国家级开发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统一设置经济发展、投资促进、国资金融类机构,提升资源要素统筹整合力度,服务开发区实体经济发展。强化要素保障协同联动机制,指导开发区之间、开发区与市级部门间围绕土地、金融、招商引资、基础设施等产业发展要素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开发区政策优势,助力大项目、大产业落地园区。“3+7”产业园区全年完成工业投资近千亿元,规上工业产值超8000亿元。二是推动科技创新要素集聚。进一步释放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驱动力,大力支持埃克森美孚大亚湾研发中心、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东江实验室、惠州离子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提质增效,推动优质科技成果、项目和团队导入惠州,助力开发区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切实打通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卡点堵点。高新技术企业增长势头强劲,存量高企增幅珠三角第一。仲恺高新区全年新增科技型企业近千家,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7.81%,位列高新区前列。三是推动人才要素集聚。探索实施编制资源市管县用,建立新材料产业园工作专班,统筹市县力量专项服务园区建设发展,推动新材料产业园加速成为大湾区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探索“在编人员+社工+志愿者”的人员力量保障模式,以有限的编制资源带动社会力量支持。发挥编制资源杠杆作用,全市范围统筹900名编制建立“周转池”,向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和基层一线倾斜,不断提升人才集聚效应,撬动社会、市场、行业等多元主体,让开发区的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

筑牢产业支撑,释放发展潜力

坚持落实制造业当家战略,充分激发开发区产业带动引领作用,助力高质量发展。一是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开发区主导产业加大机构编制资源保障力度,促进产业差异化集聚发展,支持打造制造业区域品牌。如,在大亚湾开发区设立石化能源产业局,负责石化能源产业研究规划、政策制定和重大项目建设,助力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在仲恺建立潼湖生态智慧区产业发展事务中心,推动中韩(惠州)产业园与潼湖生态智慧区融合发展,服务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支持潼湖生态智慧区打造智谷智能制造产业园等智能制造示范点,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二是推动平台联动赋能。聚焦畅顺实施“百千万工程”体制,市委编办会同市委改革办赴江苏等地靶向调研,学习借鉴开发区跨区域资源共享经验做法,联动市能源和重大项目局研究探索优化园区管理体制,促进开发区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围绕石化产业延链、补链,在维持行政区划不变的基础上,将大亚湾石化区和惠东新材料产业园分别作为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南区和北区。同步厘清市县部门推动“一园两区”联动发展的职责分工,进一步集聚力量、提升效能。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全市招商“一盘棋”机制,在市商务局加挂市招商办公室牌子,统筹整合各类招商资源力量,突出优化园区间联合招商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个人积极参与的招商联盟和宣传推介平台,构建“大招商”“招大商”的招商工作格局,全市全年招商引资过会项目超1700宗,计划投资总额超3400亿元。突出强化开发区投资服务、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职能,推动重点项目服务机制、工程联合验收机制、行政服务园区分厅建设等创新举措在开发区探索先行、落地见效,引领惠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