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毕节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内容提要〕党中央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着眼于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一系列方向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要求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目前,贵州省毕节市事业单位布局结构不合理、定位不准、职责不清、效率不高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对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涉及的机构编制、人员消化安置、财政支持、人事管理等问题进行提前研究,很有必要。
改革情况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毕节市根据中央和省的安排部署,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政事分开、事企分开,不断强化公益属性,提高治理效能,促进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
1.精准推进事业单位分类工作。2014年,根据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精神,毕节市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公益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暂未明确类别等四种类型事业单位,逐步建立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布局结构合理的公益服务体系,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奠定基础。
2.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规范调整。2019年,根据中央和省关于做好地方机构改革期间事业单位调整工作的安排部署,毕节市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对市、县直承担行政职能和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进行集中规范调整,全市共减少事业机构 269 个,其中撤销 752 个、设立483个、更名561个、升格5个、降格70个,调整主管部门 25 个、规范调整宗旨和业务范围 200个,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理顺事业单位同主管部门关系,优化职能配置和人员结构,推动政事分开。
3.稳妥推进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2020 年,根据中央和省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工作部署,毕节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采取“机构撤销、人事代理、人员代管”方式,对全市经营类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改革,共撤销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 23个(其中市直3个,县20个),注销事业法人10个,完成率达100%,着力解决事企不分问题,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
运行现状
坚持“瘦身”与“健身”相结合,按照“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思路,统筹使用各类机构编制资源,充分保障民生领域用编需求,不断提升机构编制使用效益。截至2024年2月,全市市、县直事业单位(不含学校和医院,下同)1988个,占全市事业单位的22.8%;事业编制27464名,占全市事业编制的17.6%。
1.从行政区划分布看。纳雍县直事业单位机构最多,占县级 16%,七星关区直事业单位编制最多,占县级16%;赫章县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数量最少,分别占县级10.1%和8.9%。
2.从机构规格分布看。正县级事业单位机构13个,占比0.7%,均为市直机构,其中党政直属事业单位6个,其余为政府或部门管理事业单位。如,织金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市农业科学院等。副县级事业单位机构75个,占比3.8%,其中县直6个,基本为县级政府派出机构。如,七星关区天河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大方县慕俄格古城管理处、油杉河风景区管理委员会、金沙县冷水河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织金县织金古城管理处、赫章县妈姑矿区社区服务管理局。正科级事业单位机构223个,占比11.2%,其中县直154个,基本为党政直属事业单位。副科级事业单位机构 715个,占比36%;正股级事业单位机构962个,占比48.4%,基本为县直机构。
3.从经费形式分布看。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机构1958个,占比 98.5%。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机构 22个,占比1.1%,其中市直13个,如,市周驿茶场、市大坡茶场等;县级9个,如,大方县、黔西市、金沙县、织金县公证处等。自收自支机构8个,占比0.4%,如,市工人文化宫、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七星关区工人文化宫等。
4.从事业单位类别分布看。市、县直事业单位主要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占比90.1%。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占比1.6%,暂未分类的事业单位占比8.3%。
5.从编制空缺情况看。市、县直实有人员23600人,空编3864名,空编率14%。空编原因主要是,有单位办理了用编计划,但人员暂未招聘(调动)到位;因机构改革等因素,暂停办理相关单位用编计划;预留部分编制用于引进高层次人员、急需紧缺人才以及优化人员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等;自然减员产生空编后,暂未申请使用。
存在问题
1.存在“小散弱”机构。经统计,编制数量在5名及以下的事业单位有663个,占比33.4%,配备编制2359名,占比8.6%;6 至10名的有558个,占比28.1%,配备编制4342名,占比15.8%。“小散弱”机构占比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行政编制数量少,为满足工作需要,采取“行政不足事业补”的方式,设立事业单位,配备事业编制,加强服务保障力量;事业编制总量控制在2012年基数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服务保障需求不断增大,毕节市从各领域和行业调剂事业编制,优先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用编需求,导致部分事业单位编制数量减少;部分参公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回归机关后,虽然职能已经弱化,但由于安置参公人员难度大,只能暂时保留机构,占用了部分编制。
2.布局结构还不够合理。在设立事业单位时,着眼于抓好当前重点工作,但在完成任务后未能及时优化调整。如,市直和县(市、区)的某部门共设立事业单位139个,其中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的机构有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推广站、水产技术推广站、中药材技术服务站、农业机械研究所、农机技术推广站等。又如,市直某部门设立事业单位14个,配备编制149名,其中10名编制以下的机构有10个,正科级机构12个,从事土地相关职责的机构有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土地开发中心、土地勘测规划所、国土空间规划编研中心等,相关职责相近的机构还有整合空间。
3.职责边界还待理顺。部分事业单位存在职责相近或交叉重叠问题。如,七星关区工业能源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与区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商贸服务中心在商务、大数据领域方面存在职责相近情况;大方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服务中心与县城镇职工医疗保障服务中心在医疗保障方面存在职责相近情况。又如,七星关区林业技术推广站涉及良种引进职责与区林业种苗站的“良种选、引、育、繁等工作”职责相近;黔西市国有林场与黔西市林业草地防灾减灾服务站在湿地保护方面存在职责交叉重叠。
4.管理岗位人员晋升空间小。市直设立的部分事业单位,由于没有相应专业职称序列,工作人员聘任到管理岗位后,晋升空间较小。如,市法治事务中心核定管理人员事业编制20名,根据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管理规定,编制数量在30名以下的,只能核定1-3职,干部晋升空间较小,一定程度降低了干部工作热情。
5.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市、县直事业单位在人员管理上,主要参照行政机关的管理方式,但事业单位没有人事权和财权,在建立健全收入分配、人员晋升等激励机制方面还需加强。
对策建议
1.加强党对事业单位的领导。不断健全党的领导体制,把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到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和履行职责各方面全过程,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纳入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根据单位规模和所在党组织党员人数情况,按规定健全党组织工作机构,保障党务工作人员编制,并按规定和程序配备机关党委、党总支专职副书记等党建工作专职力量。
2.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优化整合为机关提供辅助服务的事业单位,原则上每个部门只保留1个辅助服务类事业单位。优化整合职责相近或交叉重叠的事业单位,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强化事业单位服务保障力量,更好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探索跨部门优化整合事业单位,如,将为各部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信息服务中心整合设置为一个机构,由大数据或机关事务部门管理,统一为同一层级的部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又如,将分散于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水利、卫生等部门,涉及食品药品、农产品、工作产品、计量检定、水质检测等职能的事业单位整合设置为一个机构,由市场监管或农业农村等部门管理,进一步整合专业检测技术力量。调剂分配市(县)直事业单位辅助服务类副县级(副科级)机构限额,重点加强民生领域服务保障方面的领导力量,拓宽人员晋升空间。
3.整合撤并“小散弱”事业单位。按程序撤销职责弱化、履职效果不好的“小散弱”事业单位,收回空余编制统筹使用。其中,参公事业单位人员可分流安置到有关部门机关、其他参公事业单位;稳步推进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同一主管部门有多个相同经费形式且条件成熟的,可整合设置为1个,也可撤销机构,按相关规定将人员挂靠在其他事业单位从事有关工作。对于编制数量较少,但履职效果较好的事业单位,可根据工作量等因素增加人员编制,满足单位用编需求。
4.加大事业编制资源统筹力度。探索采取“总量控制、统筹调整、周转使用”的方式,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在市、县探索建立事业编制周转使用管理机制,将编制资源优先用于保障中心工作和民生发展等重点领域,切实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
5.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事业单位体量大,人员情况复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既要合理配置机构编制资源,优化布局结构,还需上级配套出台有关政策措施。探索财政保障方式,允许一个机构多种经费形式,按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编制预算保障经费,有利于妥善安置涉改人员,推动事业单位改革。探索人员安置方式,在保留参公人员原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可安置到非参公事业单位。探索人员退休方式,允许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单位工作人员提前 5 年退休。探索人员晋升方式,允许市直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探索人员激励方式,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进行独立运行、独立核算,建立健全人员晋升和绩效奖励机制,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探索健全完善机构编制使用效益评估指标体系,为事业单位改革提供支撑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