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烟台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内容提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烟台市委编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构建完善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机构编制工作重要职责使命,立足烟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创新突破,着力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精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烟台高质量发展贡献机构编制力量。
深化改革释能,激发创新创造发展活力
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进党领导下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升科技管理服务质效,充分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劲动能。
一是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组建市委科技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全市科技发展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等。明确市县科技部门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统筹协调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等职能,发挥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在科技资源开发、技术转移、合作交流等方面作用,着力构建功能完备、机制灵活、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积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能活力。明确市国资委指导所监管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职能科室,鼓励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突破上走在前。近年来,烟台国企每年研发投入增长15%以上,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是提升科技产业服务行政效能。着眼于提高政府部门科技产业服务效能,按照“高效办成一件事”思维,依托在市县两级创新推行的行政协助制度,对涉及科技产业服务等方面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完善发改、工信、科技、统计、税务等部门间的协助配合机制,明确清洁能源创新平台建设、“四新”经济发展、“十强”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企业研发经费补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高频事项的协助内容、协助方式、协助时限,推动涉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服务事项办理提速、提质、提效。
三是支持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聚焦创新体系效能提升,将新型研发机构纳入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范畴,将符合条件的烟台市生命科学与医学健康研究院等25家新型研发机构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推动各新型研发机构完善“研究院”“孵化器”“成果转化平台”等功能为一体的运行模式,在生物医药、绿色化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各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引进国家级、省级人才71人,引进或柔性引进院士23人,取得发明专利、标准、软件著作权等840余项,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40余项,孵化企业200余家。
强化产业聚能,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建设具有烟台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精准调职能配置、优体制支撑、强编制保障,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聚集,因地制宜壮大特色产业、推动绿色发展。
一是发挥开发区产业集聚作用。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为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调整工委、管委会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控制数,优化社会事务管理职能配置,着力加强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经济管理职能,明确管委会权责事项8655项,厘清开发区管理机构与属地单位职责边界事项316项,助力开发区聚焦主责主业高效运转。烟台黄渤海新区加速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引进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等46家高能级科创平台,集聚新型储能产业重点企业30余家。烟台高新区全面提升区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建成“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科创平台63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47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81.48%。
二是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壮大。推进先进制造业“链式”发展,建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召集人的产业链服务推进工作机制,设立市链长制服务中心,明确相关发展规划、招商引资、技术创新等职能,强化人员编制保障,服务16条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助力形成了2个2000亿级、4个千亿级、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重点保障省“一号工程”建设,优化裕龙石化产业园工委、管委会设置,推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建立差异化薪酬管理体系,助力裕龙石化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石化基地,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现已全面投产。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整设置海阳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中心,明确产业发展、政策争取、项目引育等职能,推动圆满完成海上发射任务11次、发射卫星61颗,助力航空航天产业起势增能。
三是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市发改委加挂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办公室牌子,统筹推进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践行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在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加挂烟台市零碳岛屿发展中心牌子,增设零碳岛屿研究室,为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持。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优化市发改委能源发展职能科室设置,助力烟台市由传统能源输入地加快向清洁能源输出地转型。2023年,烟台市成功举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中期评估中列全国第3位;长岛国际零碳岛入选省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产业园区试点,规划研究成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发布;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居全省首位。
激活数据潜能,发挥新型生产要素乘数效应
完善数据信息管理体制机制,支持和鼓励创新数据开发利用场景,不断发掘数据要素潜能、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以数字化变革推动生产力跃迁。
一是健全数据信息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建立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数字强市建设专项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全市数字政府建设。系统完善市县乡三级数据信息管理机构设置,推动大数据管理机构职能转变,强化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力度,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服务数字化。在市县党政部门及直属事业单位全部明确承担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科室,统一加挂数据信息管理科牌子,负责组织推动本系统 (单位)数据信息资源对外开放、数字化转型、业务流程再造等工作,明确网络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监管职责,夯实全覆盖数字化建设机构职能体系。
二是完善社会治理数字化场景建设。编制部门职责任务清单、职责边界清单,明确具体任务、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建立职责分工和协调配合机制,夯实数字政府建设基础。全市249类证照实现数据共享,“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80%以上。助力城市大脑建设,以12345热线办为基础成立烟台市城市运行中心,重塑内部架构,强化人员编制配备,编制完成涵盖城市管理、应急管理、企业服务等领域1326个事项的“一网统管”职责清单,推动市县乡三级民生诉求、城市管理等事件自动分拨处理。
三是推动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统筹大数据、工信部门数字经济职责,推动数字经济成为烟台万亿之后强劲发展的新引擎。明确大数据部门关于数据要素管理相关职能,强化数据要素登记确权、价值评估、资产入表、融资授信、流通交易的全链条管理,指导烟台公交集团成为省内数据资产评估价值最高、获得银行授信额度最高的公交企业,数据资源化向资产化、价值化转变取得新突破。在市工信局调整设置数据产业推进科,着力深化数实融合,推动企业“智改数转”,全市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 88.7%。2024年,烟台市入选全国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蓄积生态效能,提升先进生产力发展韧性
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推动营造公平、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生态,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良性互动,推动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
一是着力构建保护创新的发展环境。强化市场监管职能,在市县两级市场监督管理局加挂知识产权局牌子,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协调、运用促进职能,优化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编制保障,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创造、运用、管理和服务有力有效。加快发展数据知识产权,全省首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书、首笔数据知识产权质押、首批数据知识产权使用许可备案登记业务均落户烟台。2023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066件,比上年增长30.1%;办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691件;立案侦办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43起,涉案价值9600余万元。
二是着力降低科技型企业融资成本。明确市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科技金融等服务职能,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强化金融要素保障。2023年帮助全市1174家(次)科技型企业获贷约64.2 亿元,用于支持企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及其他科技创新活动,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其中,“成果贷”业务帮助943家(次)企业获贷约54.87亿元,居全省第1位;“科信贷”业务帮助231家(次)企业获贷约9.37亿元,创历史新高。
三是着力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优化市县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置,组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明确人才开发培训、学术交流等职能,提升人才引育服务水平。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针对现代产业人才需求,为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调整设置智能制造、数字商贸等8个教学机构,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域内企业与中科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大院名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立高层次人才用编保障“1+15”新体系,市县统筹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 2000 名,全方位赋能助力人才工作。在“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和“中国95后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中,烟台列中国北方地级城市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