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东:对标国际“最高”担起新的使命

           
        


    1949年,德国人汉斯·利勃海尔发明了塔式起重机,成立了一家专攻机械生产的家族企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利勃海尔成长为世界建筑机械的领先制造商之一,与中国的渊源也因为“海尔”这一家电品牌变得妇孺皆知。

    今年11月6日举办的第五届进博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浦东分论坛上,利勃海尔(中国)董事总经理白瑞克讲述了利勃海尔集团与中国的另一段缘分——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德国公司,利勃海尔已经立足浦东发展20余年。今年初,利勃海尔在浦东的跨国公司中国总部正式启用。白瑞克深情地说:“我们扎根于此,从未离开。”

    浦东,一直是透视中国改革开放的那扇明窗——

    2020年11月12日,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浦东,“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去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引领区意见》)正式发布,浦东迎来了新的改革机遇,也承担起新的开放使命。

    对标“最高”深化制度型开放

    11月8日,上海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心东亚分中心正式揭牌。这是继设立中东、东南亚分中心后,国际合作中心的第三个海外分中心。此前,仅中东分中心就先后颁发“出口沙特产品符合性证书”2000余张,助力上百家企业产品“加速出海”。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也是浦东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浦东以制度创新作为推动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区建设的“牛鼻子”,已基本建立了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吸引外资在上海市占比超过40%,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占比近50%,外贸总量占比约60%。

    《引领区意见》公布后,浦东进一步将制度型开放提到关键位置,明确强化公平竞争、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权益保护等制度改革。一年多时间里,聚焦更高水平的“边境内开放”,浦东先后引导全国首家外资独资券商、首批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等一批首创性外资项目落户,落地实施国内首单外资班轮船“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业务,发布了全国首个船供服务地方标准。未来,浦东将继续推动一批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试点落地,其中包括推动洋山特殊综保区政策在浦东特定区域复制推广,推动重点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境外投资和离岸业务税收政策以及临床研究的药品免征进口环节税等税收政策落地等,更好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进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

    系统集成改革服务市场主体

    《引领区意见》发布之后,市、区两级已分别出台了《行动方案》和《实施方案》明确各项建设任务。短短一年多,《行动方案》280项任务中完成或基本完成210项,占75%;《实施方案》450项任务中完成或基本完成383项,占85.1%。

    这其中,多项任务指向充分运用央地紧密结合、条块统筹协作的机制,特别是通过立法主动深化系统集成性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去年11月,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率先实行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一天时间内,企业就可以拿到包含了各类证照的行业综合许可证。这种有效增强市场动力、降低市场主体行政成本的好做法,如今还以浦东新区出台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推进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若干规定》明确下来。

    今年3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若干规定》正式施行。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法学教授罗培新在采访中介绍,这种全新的、由登记机关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市场主体的主体资格和登记事项予以认定并公示的做法,能够最大限度将企业经营自主权交还企业和市场。

    目前,衔接国际普遍做法,浦东还进一步针对“简易注销制度”“商事调解制度”“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等领域出台相应的法规、管理措施,填补了营商环境中的各类“立法真空”,也系统性地优化了市场主体从进入到退出经营全流程的行政环节。

    就在昨天,浦东围绕营商环境优化再出新改革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文体旅一证通”试点。文化、体育和旅游全领域31个审批事项所涉证书全部合为一张证。

    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领域

    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浦东“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这既是中央赋予浦东重要使命,也是浦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加快落实中央的要求,浦东以改革促发展,聚焦三大产业开展了一系列行动。今年年初,浦东新区正式发布《上海市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未来三年产业规模达4000亿元”的发展目标,并以试点开展多种混合用地模式等实际行动,向市场主体做出“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的承诺。很快,首部地方产业立法《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出台,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表示,立法呈现覆盖全、速度快、力度大等特征,切中行业需要。

    而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张“王牌”在浦东均呈现高度集聚态势:集成电路已经建设了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推动中芯、华虹等一批重大项目,产业规模占全市近八成,占全国近1/6;生物医药在浦东形成了从靶点发现、药物筛选、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到量产上市等完整的创新链条,产业规模占全市40%左右;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在浦东超600家,相关产业规模达1300多亿元。2021年,浦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已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7%;生产总值达到1.54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3万亿元。

    与此同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也不断取得大的突破。前不久,投资38亿元、占地142亩的上海榕融新材料先进制造基地一期项目在临港新片区落成投产。这座具有自研自产耐高温氧化铝纤维新材料能力的先进生产工厂,填补了国内高性能纤维材料的行业空白。项目甫一投产,全球订单就纷至沓来。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接下来,浦东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向着“到2025年形成汽车、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奋力迈进。

    (来源:解放日报)